飄天文學 >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第八十章 奇葩的大西政權
    更讓張獻忠受到強烈刺激的是東邊的李自成已經開國建府,據地稱王,兵鋒直指北京,帝王大業已見雛形。李自成原本是和自己一樣的“流賊”長期以來一直甘拜他的下風。

    然而,從崇禎十三年經歷一次大的挫敗之後,李自成痛定思痛,策略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提出“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鮮明口號,不再騷擾平民百姓,專門以劫掠大戶來充糧餉,凡是帶不走的糧食,就用來開倉賑濟百姓。並且,不再打下一個地方搶了就跑,而是派官設府,建立和擴大自己的根據地,踏踏實實地向外發展。

    僅僅四年,李自成就從一個不起眼的流寇,成了新“天子”最有優勢的候選人,成爲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人物。現在,張獻忠畏於李自成的兵勢,也不得不開始奉“大順”正朔。

    憑什麼是李自成而不是他張獻忠做“人民之主”?難道他張獻忠有哪點不如李自成嗎?

    論智力、膽氣、武勇,他張獻忠絕不比李自成差,差只差在胸無大志上。檢討自己十多年的起義生涯,張獻忠再一次深刻體認到自己最大的缺點是缺乏耐心,沒有長性。性格急躁剛烈,作風簡單粗暴,只圖眼前痛快,缺乏長遠打算。當年在學堂裏坐不住,現在已經是威風八面的“八大王”,還是沒有多大長進。

    不能再這樣成天沉溺於打打殺殺了。等李自成做了皇帝,他張獻忠只有俯首稱臣。

    雖然沒有讀過什麼史書,他也知道,李自成不會仁慈地對待他這個前競爭者。“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在揮師入川前,他已經下定了“煉煉坐性”而耐心建立根據地的決心。

    進入四川之後,張獻忠深深感覺到選擇入川是對了。

    川兵柔脆,這一路破重慶,據成都,派兵橫掃各府、州、縣和土司。大都望風而下,“州、縣爭封府庫應僞命”。短短一年之內,除了遵義(時屬四川)和幾個邊遠土司以外,全川已歸張獻忠所有。

    十幾年來頭一次,穩穩當當據有一個大省,前無勁敵,後無追兵。真是爽啊!

    “咱老子”也該嚐嚐“撫馭萬民”的滋味了。“咱老子”這回學學李自成,穩紮穩打,數年之後,未必天下不姓“張”!想當初,明朝的太祖朱元章不就是一個要飯花子出身嗎?現在,自己這個前“捕快”、“邊兵”也要開創朝代,在史書中再加他個“大西史”!

    恰在這時,李自成被清軍擊敗,退出北京。消息傳來,張獻忠大喜過望。現在,頭上這座大山沒了,天下重新陷入紛亂,原本張李兩家爭鬥的局面變成了李、清、南明、張四家,自己機會大增,如何不喜!

    自從李自成開了大順朝以來,張獻忠不得不遵用永昌年號,兩家一直保持着表面的和和氣氣。

    現在,張獻忠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聽說李自成部的馬科進入川北,他毫不客氣,親率大軍,把馬科打了個大敗,趕回陝西。這是起兵以來,張李二軍第一次公開火拼。張獻忠對這次勝利非常得意,宣佈把戰鬥發生地綿州改名爲“得勝州”。

    崇禎十七年冬十一月十六,張獻忠正式開朝於成都,國號大西。因爲過去一直奉大順軍名義,一時不好回圜,遂以“大順”爲紀年,改元大順,張獻忠稱“大西王”。

    成都開始大興土木,蜀王府裏進行大規模裝修改建,以作新朝的王宮。

    府中正殿爲承天殿,府門外廊爲朝房。凋龍繪鳳,整飾一新。任命左右丞相、六部尚書,又將義子四人加將軍銜,封第一子爲平東將軍,令率馬兵征服山東、遼東、高麗、東洋諸國;封第二子爲服南將軍,征討南省及暹羅、東京、西貢、南洋、斐利該等地;

    封第三子爲定北將軍,征伐北省諸地及內蒙古等;

    封第四子爲安西將軍,招撫西藏、青海、新疆、外蒙各地。

    起義者的想象力有時驚人的雷同,數百年後,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時,同樣宣佈,東王的任務是管制東方各國,西王的任務是管制西方各國,以此類推。

    張獻忠新衣新帽,端坐殿中,文武百官,叩拜如儀。

    張獻忠掀髯大笑:“起來吧,龜孫們,弄得還挺像個樣哩!”

    與大興土木相配合,張獻忠從搶來的女人中挑了三百個,作爲妃子,養在後宮。又閹了一批人,當太監。

    接着,又學歷朝皇帝,命人們“恭避御諱”,不準人們使用“獻”“忠”二字,犯者殺頭。在全四川認真檢查石碑,碑文上的“獻”“忠”字樣一律剷掉,弄得一塊完整的石碑都見不到。

    儀式舉行完了,后妃、太監、名諱這些他們所知道的做皇帝必須要有的把戲都弄完了,接下來做些什麼呢?畢竟開國了,該當皇上的當了皇上,該當大官的當了大官,那麼大家就不能再像以前做“流寇”一樣,四處燒殺搶掠一下完事了。官府成了自己的官府,百姓成了自己的百姓,自己不再是叛逆者而成了治理者。那麼,如何治理呢?

    張獻忠果然改弦易轍。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調軍紀。

    正如各種史料所反映的,張獻忠建立大西國之初,軍紀確實相當嚴明,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因此,各地秩序很快得到平定,生產生活開始恢復,大西國開朝之初,呈現一片興旺景象。這一段是張獻忠入蜀後軍民相處最融洽的時期。

    張獻忠所做的第二件事是開科取士。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張獻忠喜歡自稱武夫,舉止粗豪,稱王之後,發佈詔書仍然用白話文。

    但是,張獻忠對讀書人卻非常重視。

    一年搞兩次科舉不說,而且也不考八股文,而是考策論。甚至還規定要多少人蔘見考試,錄取多少人,其中舉人多少,進士多少,狀元多少。如果不夠,還得增補。這就搞出了一個州縣一年兩個狀元的奇聞來,讓人啼笑皆非。

    一年兩次科舉,已經不太嚴肅了,考試題也出得千奇百怪。

    有一次考試,張獻忠曾自己作了一道白話文的萬言策,評論歷朝帝王,而以西楚霸王爲第一。

    作完之後頗爲得意,命令廣爲頒佈,讓廣大讀書人學習。

    一學之下,秀才們對考試更沒了興趣。

    而且考試把關不嚴,許多四六不分、漏洞百出的卷子居然得了高分,平時被人們稱爲“不通先生”的不學無術之輩,紛紛中了舉人、進士,無怪乎人們對此不以爲然。

    然而,幾乎四川省內所有的讀書人都來參加考試了。

    並不是他們積極踊躍,而是後面有刀槍跟着。原來,張獻忠命令,所有的讀書人都得參考,如果逃避,本人正法,鄰里也連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