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從鴻蒙開始升級世界 >第180章 智能化時代缺乏的人才
    考慮了在智能化時代,容易被淘汰的崗位,吳皓繼續思考,在未來有哪些人羣是缺乏的,確定新型教育培訓模式的重心放在什麼地方。

    首先是社交能力比較強、情商高的人,他們的工作需要和各種人溝通,找資源,協調關係,平衡各方利益,需要融入很多社交智慧才能勝任,處在這種崗位的才,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時候會相對“安全”。

    比如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心理諮詢師,仲裁和調解員,育兒嫂,保姆,導遊,運動教練,公寓經理,警察,城管,社區服務人員,社工,財務顧問,經紀人代理人,零售店一線主管,採購員,人力資源經理等等,這些都是社交智慧型職業。

    AI虛擬人偶在日常聊天上是代替不了人類的,機器和人聊天,關注的是內容,核心是輔助解決問題,而人和人溝通,3分聊內容,7分聊氣氛,讓機器代替人溝通,怎麼聊氣氛?

    最簡單的道理,你和一個朋友加上微信幾個月沒說過話,現在想和他談個事,你是不是得先找個切入點,去他朋友圈點個贊,問候下嫂子,吐槽下兒子的作業,讓對方覺得和你同病相憐,先拉進關係,然後再進入主題。

    又比如居委會大媽調解鄰里關係,張家長李家短,你說這個過程怎麼編碼?怎麼流程化?怎麼給機器“喂”數據?

    這些“人本位”的工作,裏面摻雜了太多不確定性,太多不可預測性,機器學不來。

    但是聊天這種事,有些人天生就很強,有些人卻很差,讓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條件和同一個人聊合作,有人能聊成,有人聊崩了,區別就在於每個人的社交智慧不一樣。

    這種智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專業培訓,獲得提高,這涉及到心理學和語言溝通藝術,在教育新模式裏有必要接入這方面的課程。

    其次是設計、創意型人才,比如像顧影,對色彩極度敏感,能給人帶來極致的美感,比如顧甜,創作出的歌曲能讓人感動流淚,再比如自己家裏那位,能給大家帶來美味,這樣的人才,永遠都不會被淘汰。

    程序員,攝影師,市場經理,建築師,策展人,藝術家,作家編劇,舞蹈編導,醫學家,金融分析師,數學家,平面設計師,精算師,製片人導演等等,這些都是創意型工作。

    工作需要靈感,需要創意,或者需要根據用戶的想法、需要去研發改進產品,這裏面融入了很多人文的表達,不管是情感還是科技,那麼它就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類想出一個點子,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去實現,可能人工智能在實現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不會自己產生一個新點子或好創意,因爲它沒有內驅力做這個事,這就是人和機器的區別。

    至於AI場景生成器、AI自動濾鏡、AI作曲助手,等等程序,都是一些輔助型的工具,它們本身並不具備創造功能,或者說它們更像是記錄經驗的一種重現器,通過經驗推斷出結果,讓人類無需從零開始工作。

    還有一類人才,叫做感知操作型人才,他們的工作需要很多非標準化的精細操作,面對的情況經常是動態的、複雜的、迅速變化的,這種人纔在人工智能時代也是比較“安全”的。

    比如牙科醫生,全科醫生,急救醫務人員,註冊護士,美髮師,美容師,電工,消防員,潛水員,飛行員,航空工程師,救護車司機,船長船員,考古學家等等,這些都是感知操作型工作。

    這類工作很難被機器代替,因爲需要隨機應變,100個客戶有101種需求,遇到的情況可能瞬息萬變,他們要根據情況做判斷,並且採取一些精細的專業操作,這是機器無法勝任的。

    比如考古這門職業,就不會人會弄個機器人代替人考古,考古的情況很複雜,需要精細操作,機器無法勝任。

    還有牙科醫生也是,要根據人的感受來設計治療方案,如果客戶出現疼痛就需要及時停下,凡是涉及到人文關懷的,機器都不能勝任。

    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人工智能對職業的“取代”,和科技創新對舊產品的“取代”不同,因此很多時候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深入調查分析。

    科技創新是顛覆性的,手機出現了,BP機沒了,數碼相機出現了,膠捲沒了,mp3出現了,隨身聽沒了。

    人工智能的“取代”,不會威脅到某個產業,而是要具體看細分職業的工作內容,是不是可以“被編碼”。

    比如骨科醫生,既需要和病人大量溝通,又需要針對具體情況思考診療方法,治療的過程還需要精細操作,同時包含了上面說的三種“安全”職業類型特徵,那麼它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概率就極低。

    而同是醫生的放射科醫生被取代的機率就很高了,因爲人工智能看片子的本事超過人,簡直是小菜一碟。

    所以,幫助失業者重新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或者給孩子未來職業方向指引的時候,不能只是考慮行業,而是要看具體的工作內容,需要幾分社交智慧,幾分創意靈感,幾分感知操作。

    在這些職業裏,對於個人素質要求較低的,比如保姆、維修工人、按摩師傅、前臺接待等等,這種崗位在社會上需求量很大,但是需要具備一定專業技能才能勝任,可以利用虛擬3D世界,進行職業培訓,以達成快速再上崗。

    這部分涉及到的人羣最廣,人數最多,也最容易體現出社會效益,因此在投入上反而應該是大頭。

    對於一些因爲失去崗位,暫時失業的大學生,就要根據他們的個人特長,來引導他們實現再就業,如果比較文靜,能沉得下心來寫東西的,不妨成爲一個作家,成爲一個內容創新人才;如果比較好動,愛說話、愛擺弄東西,就應該向社交智慧型人才和感知操作型人才引導。

    未來的新型教育模式,一定是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決不能拍腦袋大幹快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