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端着酒杯,說道:“我也給大家講講以前的故事啊!”

    “不知道大家愛聽不愛聽。”

    “來一個,來一個故事。”大家起鬨道。

    故事發生在,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

    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裏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

    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喫飯都忘了。

    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喫的蒜泥和饃饃,催着他喫,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

    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着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烏黑。

    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喫邊練字,眼睛還看着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爲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擡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

    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

    大家都稱讚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爲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從山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若秋冬之際,尤難爲懷。

    魏晉名士對浙東山水讚羨不已。

    流風所及,有唐三百年,無數文人騷客踏歌而來,其中不乏如駱賓王、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詩壇翹楚。

    他們自錢塘江,經浙東運河過紹興、上虞,再溯剡溪,經嵊州、新昌,至石樑而登天台山,徜徉山水,擊節高歌,爲後世留下了近兩千首唐詩,形成了一條史無前例的唐詩之路。

    除卻峯隆峻、潭壑鏡徹,物產豐厚、足食足兵,佛國香城、仙源道蹤諸因素之外,真正吸引唐代詩人流連忘返的是對魏晉名士的追慕情懷。

    “夫有非常之境,然後有非常之人棲焉。”

    魏晉是士族統治的時代。東晉以後,王、謝、何、庾等僑姓士族爭相到浙東一帶搶置田業,經營山居,隱逸於斯,待時而出。尤其是王、謝家族位居士族之冠,書法藝術以琅邪王家爲優,詩歌文學以陳郡謝家爲先。他們縱意丘壑,優遊林泉,探究玄理,率性自適。

    此時,山水不再是純粹的客觀存在,而成爲思想和情感的寄託。

    王羲之修蘭亭,詩書俱在,名垂青史;謝靈運伐山開徑,行吟澤畔,傳頌千古……所有這些,足以讓大唐才俊接踵而至,尋幽訪古,以開拓新的詩歌題材和文學境界。

    唐代詩人之於浙東,不僅是佳山勝水的遊賞,而且是對魏晉風度與名士風尚的敬拜與追慕之旅。

    不管是仕途的失意,還是精神的彷徨,都會在對前人足跡的踏尋和憑弔中,使心靈得到暫時的解脫、豐富和浸潤。

    因此,我們說這是一條承載着詩意和精神求索的文化之路。

    “所以,這個故事怎麼樣啊!”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魏王李泰說道。

    魏王李泰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啊!”

    隋代末年,徽州府南郊有個李秀才,爲人忠誠老實,苦讀詩書,其妻林氏也知書達理。

    雖然家境貧寒,但夫妻二人勤儉持家,甘守清貧,奉公守法,從不逾矩。

    這年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包糉子忙過節,李家無米,秀才只顧埋頭讀書,不聞不問。

    林氏無奈,只好到塘邊割了一把菖蒲,用水浸了煮粥,聊表過節之意。

    她一面勞作,一面開玩笑對丈夫吟了一首詩:

    可憐薄命嫁貧夫,今日端陽一事無。

    佳節莫教空過去,聊將清水煮菖蒲。

    秀才一聽,心甚慚愧,書也讀不下去了,便出門去散散心。

    正行之際,忽見兩個陌生青年鬼鬼祟祟鑽入一家牛棚,牽了牛就走。

    秀才一見是偷牛賊,急忙攔阻。

    小偷見事敗露,反扭住他大聲呼叫,誣他是偷牛賊。

    這家主人是個橫行鄉里的土財主,一向欺負窮苦人,出來一看是李秀才,認爲他家貧無志,出來偷牛。

    不問青紅皁白,就扭送告官,還要兩個小偷一同去作證。

    李秀才是個書呆子,有口難辯,糊里糊塗被關了起來。

    有鄉親聞訊後立即趕到李家報信,將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了林氏。

    林氏急忙趕到縣衙擊鼓鳴冤。

    縣官正在與師爺下棋,一聽有人鳴冤,立即升堂。

    林氏將自己偶爾吟詩,丈夫煩悶出門散心,路遇小偷的經過一一稟明。

    縣官一聽說這美貌女子竟能吟詩,就指着院子裏的牛說:“既如此,今年是牛年,你丈夫又因牛犯事,你就以這牛爲題吟詩一首。若吟得好,本縣自有發落。”

    林氏應允,出口吟道:

    明公來索句,有難不顧羞。

    端陽已缺米,佳節更添愁。

    爲解心中悶,偏逢意外憂。

    妾身非織女,郎豈是牽牛。

    縣官一聽,果然是才女,想必是書香門第出身,又要她以象棋爲題再賦詩一首,詩中還是要有“牛”字。

    林氏聞題,出口成章:

    楚漢相爭戰未休,紛紛車馬下河洲。

    雙方士卒皆齊備,只待田單縱火牛。

    縣官點頭稱讚,又以案上端硯爲題,要她再吟。

    林氏不假思索隨口就來:

    端硯一方在案頭,時時磨墨伴君侯。

    有朝舉起凌雲筆,萬道文光射鬥牛。

    縣官見詩中說自己還有高升,滿心歡喜,本想就此罷休,但在旁的師爺見識了林氏的才華後也暗自稱奇,遂指着牆上一幅《紅梅傲雪圖》命她再吟一首。

    林氏略加思索,吟道:

    傲骨冰肌去俗流,紅花朵朵在枝頭。

    牧童睡起矇矓眼,錯認桃林去放牛。

    縣官立即讓人將李秀才帶上堂來,說:“李秀才,你夫妻二人知書明理,如何做出此等不良之事?”

    李秀才再次將外出散心,遇賊偷牛,見義勇爲反被誣陷之事詳細稟明。

    縣官說:“既是秀才,就當堂吟詩明志,詩中也必須帶“牛”字。”

    秀才低頭緩緩吟道:

    十載寒窗志未酬,隻身無策拙如鳩。

    勇爲反致罹災禍,堪愧前賢掛角牛。

    預知後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17K::-->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