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是低調的修真神探 >第四十一章 古玉的鑑定
    看完商朝的玉器後,陳華鋒總結了商朝玉器特點,在紋飾刻劃上,是三多三少,即直線條多,彎線條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短線條多,長線條少。商朝精緻的器物上運用雙鉤擬陽線的做工刻劃,在器物表面上運用雙線並列的因線條刻劃,以形成一條陽線呈現,俗稱雙鉤線或雙鉤擬陽線。

    西周只有3百多年的歷史,玉器存世不多,這個是青玉龍紋璧,直徑16.5釐米,孔徑6釐米,厚4釐米。青綠色玉質,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體扁平,玉料邊緣有殘缺口,呈不規則圓形,但在紋飾設計時巧妙避開。器兩面紋飾相同,內外沿有一寬邊,內飾陰刻線及大斜刀陰線刻出的兩隻虎紋。虎呈側面行走狀,眼爲“臣”字眼,出較長眼梢,口吐長舌,身飾羽形斑紋,長卷尾。玉工巧妙地安排了兩隻虎紋,在卷尾處避開缺憾,匠心獨運。

    看完西周的玉器後,發現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視對紋線的佈局,蕭條漸趨繁複,以略帶弧形的線條爲主,較多地使用長弧線,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紋飾的結構與雕琢方法,與商代極不相同,陰紋紋飾開始出現互相勾連,陰刻線一面磨成坡狀,有斜刀的痕跡,俗稱“一面坡陰線”。“一面坡陰線”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看完西周,接着是春秋,戰國,漢代,唐代,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玉器的紅外輻射特徵都牢記在腦海了。而各個朝代玉器的特點也總結如下:

    春秋晚期出現了隱起、密集的浮雕紋,並有平面淺陰刻寬帶紋。器物開片薄且均勻規整,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

    戰國玉器邊角垂直鋒利,尤其是陰線槽內光澤強烈。戰國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對動物形象的刻劃,着意於眼、牙、爪等細部特徵,於細微處見奇觀,極力刻畫出動物的本質特徵。

    漢代玉器的做工特點是善於運用陰刻線,細線條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跡,線條不甚連貫。漢代的葬玉運用“漢八刀”做工,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運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狂有力,刀刀見鋒,剛勁挺拔,線條無絲毫崩裂狀或刀痕。代表作品是玉豬、玉蟬、玉翁仲等。

    唐代玉器刻工精細,細線條多。特別在唐代帶板上的人物,通身飾以短而密集的陰線。在動物的腳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細線條,帶板上採用減地法,即池面隱起做工,刻線帶有繪圖性。

    宋元時代玉器,南方刻工細膩工整,北方刻工剛勁有力。但整體來說,雕刻的線條細弱。獸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對穿孔,且孔洞以方形爲多,人物臉部的五官往往處於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飾上有淺細的“米字型”刻劃。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狂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還有險刀現象出現,拋光不甚講究。

    明代玉器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了浮雕、鏤空做工,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

    清朝玉器特別是乾隆時期的玉器,特點是精雕細琢,刻劃線條精細,磨光平滑,立體感強,花果的枝葉脈絡雕刻明顯,栩栩如生。鏤空、半浮雕、浮雕三種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爲主。

    現在只要拿出一塊玉給陳華鋒鑑定,陳華鋒都會從幾方面說的頭頭是道。是真是假那是簡單不過。陳華鋒總結有6個方法可以說明玉的真僞。

    一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爲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爲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砂袋、沙箱拋光工藝。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爲鑽孔多爲喇叭狀,長孔多爲對鑽而成,孔爲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

    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

    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爲之。

    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爲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爲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僞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法。陳華鋒用眼睛就可以看到這些微小差別。

    二氧化鑑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

    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侵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僞造的。

    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侵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

    用酸類物質侵蝕僞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侵蝕,蝕孔、蝕斑明顯,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有個別作僞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污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僞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爲,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四藝術水平鑑定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也是陳華鋒現在的強項。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爲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五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爲滿沁。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僞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僞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鑑定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爲濃烈,戰國、漢代出土的玉器,與同墓出土陶瓷器它們的氣味與相同。

    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和剛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僞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

    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陳華鋒的鼻子經過煉氣前期提升後,這些氣味只要嗅一嗅就分辨出是真的泥土味還是化學氣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