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錦衣輔國 >第316章 暗流4
    徐承宗心裏有沒有鬼,張璟不知道,但大概率是有的。

    否則他一個國公,何必如此低聲下氣?你的先祖可是中山王徐武寧,大明的首功之臣,沒見你爺爺徐輝祖那麼盡心費力的輔佐建文帝,即便兵敗下獄,也不肯推戴太宗稱帝,太宗還能怎麼辦,關起來而已,徐輝祖去世後,太宗也還是得來一句“魏國公不可無後”。

    真要追究,別說南京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就連京師的那些勳戚,有一個算一個,那個不是惡行累累,罄竹難書?

    京師可是首善之地,天子腳下。

    也由此可見大明吏治之腐敗了。

    宗室、勳戚、官僚、商人,那個都動不了,最後只能跟老百姓較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你大明不亡,誰亡?

    國家窮的揭不開鍋了,郡之賢士大夫們都幹嘛去了?都最後的關鍵時刻了,還只顧着黨爭,大明的官僚可真是給讀書人長臉。

    有這樣一羣挖牆腳挖的飛起的人,大明能撐二百多年,也算是奇蹟了。

    幾人不着邊際的聊了幾句之後,徐、李二人告辭,張璟親自相送,禮節方面是半分錯處都挑不出來的。

    “這位魏國公來的無頭無腦的,還有豐城侯,”張璟回到書房後,徐欣開始吐嘈,“其中必定有詐。”

    王平和王方兄弟二人也跟着點頭,“魏國公、周公公,還有那位陳公公爲內外守備,而上一代豐城侯也曾任外守備。”說到此處,王平搖搖頭,其意思再明顯不過了,這裏面要是沒事,傻子都不信。

    張璟點頭,對於大明官員的操守,不論文武,張璟都是信不過的,南京內外守備沆瀣一氣能幹嘛?能幹的事情太多了!

    即使南京兵部有參贊之責,這二人要是聯起手來,想矇混過去,也是易如反掌。

    衛所最大的問題是喫空餉與佔役,但對於南直隸這等富庶之地而言,喫空餉、佔役反而卻是最缺乏技術含量的。

    隨便乾點什麼不比喫空餉有賺頭?

    “怕是沒那麼簡單。”徐欣搖搖頭。

    張璟也跟着點點頭,他還真不怕這些人喫空餉,喫點空餉什麼的真不是什麼大事兒,儘管僉補士卒會遇到許多麻煩,大不了募兵而已。

    但若是牽扯到其他事情裏面,比如私鹽,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一個小小的靈州,私鹽都屢禁不止,何況兩淮鹽業?

    可惜,鹽務不歸張璟管,就算明知有問題,他也做不了什麼。

    “且看看吧,”張璟嘆氣,看向齊亮和李鋒二人,“錦衣衛消息來源更多,老齊你跟三哥兩個不妨多留意一些。”

    齊亮和李鋒領命。

    初到貴地,張璟並沒急着去做什麼大動作,以彰顯自己的存在感,除了小小的敲打了本部那些不務正業的官員之外。

    多聽多看,爭取對整個南直隸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做起事情來,纔會有的放矢。

    上來就急着搞大動作,一旦陷入僵局,就是個死衚衕。

    轉眼間到了三月初三,古時代上巳節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習俗。“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代的文學作品裏。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逐漸成爲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但到了宋代,三月三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跡,僅有南方某些地方還有此流傳。

    南京有沒有這個傳統,張璟不清楚,但既然周禮特意說明,那就代表有唄。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之蘭亭,修禊事也。”書聖王右軍不僅爲中華文化留下了傳世之瑰寶《蘭亭集序》,更爲文人雅集留下了足以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

    蘭園就在秦淮河畔,據說曾是前晉的皇家園林遺址,不過,連前朝的宮室都在戰火中損毀,又何況園林?所以更多的不過是附會罷了。

    儘管可能是附會,但風景是真的好,亭臺樓閣,水榭歌臺,佈局精巧華麗,卻無庸俗之態。

    張璟帶着幾個親兵溜溜達達的來到後,周禮派人等在門口,見張璟來了,連忙把張璟一行迎了進去。

    周禮這幾天也沒閒着,他已經搞清楚了張璟來南京的主要任務。整頓軍務的目的是爲了將來湖廣一旦有變,最起碼能夠保證南直隸的穩定。

    至於湖廣的事兒,周禮自然也清楚,荊襄流民那麼多人,可瞞不住人,該知道的都知道,也就高居廟堂之上的皇帝陛下被矇在鼓裏罷了。

    如今朱祁鎮既然知道了,那便不能裝作不存在了,該處置還是要處置的。

    怎麼處置?朝廷還有的爭論,但不妨礙一些準備工作開始着手。

    張璟便是先手之一。

    派張璟來南京,整頓南京軍務,爲將來平亂做準備。

    瞭解了前因後果之後,周禮突然覺得,自己跟張璟短期內似乎不會有什麼衝突。朝廷的辦事效率周禮是清楚的,荊襄流民這等涉及百餘萬人的大事,沒個一年半載的,絕對是做不出最終的決定的。

    既如此,他們與張璟之間的矛盾至少不會過早的被擺到檯面上,自己這邊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的。

    當然,重要的是那些兵頭是否會老實聽話。

    以那些兵頭的貪婪程度,就怕他們捨不得放棄到手的銀子。

    周禮自己也不捨得放棄每年那麼多銀子的進項,但他更加懂得取捨,知道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可惜的是,太多人被白花花的銀子迷花了眼,眼裏只剩下銀子,再也容不下其他。

    對此,周禮也沒辦法,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大司馬受命而來,我等自當和衷共濟,大司馬以爲然否?”周禮請張璟在一處戲臺下坐好,手一揮,不大工夫,戲臺上就開始唱起了《琵琶記》。

    這出《琵琶記》乃是“傳奇”的名曲,就連太祖都十分喜歡,經常於宮中上演。

    所謂“傳奇”,是明朝對“崑劇”的稱呼。崑劇由南戲發展而成,元末明初,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了長足的發展。

    《琵琶記》便是此時崑劇發展的產物。是高明根據長期流傳的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的,《趙貞女蔡二郎》原本的情節是揭發蔡伯喈一旦飛黃騰達後就背親棄婦,停妻再娶。後來趙貞女上京尋夫,伯喈竟喪盡天良,馬踩趙氏,結果他自己遭到懲罰,被暴雷震死。

    但高明把《趙貞女》改編爲《琵琶記》時,把蔡伯喈寫成了正面人物,頌揚他是全忠全孝的典型,並且把悲劇的結局改成了大團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