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琪是真心不介意這些人的評價,她希望自己不要在這個歷史中留名,莫名來到這個世界後,悄無聲息的離開,一生默默無名,不會在史上留名,也就不用讓後世人鑽研與議論她的一生。

    只是陳鳳琪雖是這麼想,事實卻不會如她所願,在外遊歷不到三年,隨着張欣悅和李常欣相繼懷孕生子,三天兩頭的來信勸說,眼年燕娘率先敗在他們的各種癡纏之下,實在掛念孫輩,陳鳳琪只得帶着他們回京,過上教養曾孫曾孫女的生活。

    雖然隨着朝廷在醫療衛生方面的不吝投入,在各級府縣乃至村鎮中設置官方醫署,百姓們的平均壽元已得到大幅提升。

    陳鳳琪身爲老太尊,更是享有最頂尖醫療資源,但她在這一世也只是活到六十九歲,便無疾而終。

    臨去之前,陳鳳琪自己心有預感,特意派人叫人來在京的所有後人,與他們分別囑咐一番後,去得了無遺憾。

    早在李常欣懷婚後不久,她與王修業夫妻就被調回京城,王修業接管兵部,李常欣則負責在其丈夫的輔助下籌建國防軍校。

    等到外出遊歷的陳鳳琪一行返京後,李常欣夫妻與安常煦夫妻一樣,都是自己一心忙着幹事業,將孩子扔給陳鳳琪與江燕娘夫妻負責教養,時常回太尊府住宿,怕陳鳳琪再次扔下他們外出的心思毫不掩飾。

    可是任他們再怎麼希望陳鳳琪能長命百歲,可是生死由命,這次是誰也無法挽留陳鳳琪的徹底離開。

    因她一直強調自己去後,務必要施行火葬,將骨灰灑入山河湖海,不立墓不設碑,安常煦雖然不捨,也只能按照她早就當衆表過態,生前更是再三囑咐的要求,將她的遺體火化。

    只是對於灑骨灰這條遺囑,不管是安常煦,還是其他人,都實在不忍心,也不願接受她去後連骨灰都不給他們這些後輩留做戀想的決定,經反覆商議過後,最終決定在京郊城外修建一座祠堂供奉。

    安常煦能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的按照他與祖母在其登基之初的談話中,爲這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所做出的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的逐步而又穩健的前行。

    張欣悅也能在母儀天下之後,堅持自己的理想,以皇后的身份大力發展國家的教育、醫療以及慈善事業。

    李常欣與王修業二人則是夫妻同心,將自己的畢生心力,都放在國防大計上,不斷改善軍中各種規則與制度,提升與優化軍中環境待遇的同時,大力推行全民兵役制,不論男女,只要年滿十五週歲,非特殊情況,都需參加徵兵訓練與先撥。

    而朝廷在出臺各種鼓勵分家的優惠措施後,又全面推行一夫一妻、優生優育的計劃,不鼓勵多生,肩負養老義務的兒女共享繼承權,負責養老的子女享有更多繼承權。

    所有無兒無女,年老體衰之後,若無願意達成贍養協議的親屬願意承擔贍養責任,可由官方機構負責養老安葬,一應財產充公,其所有親屬都無權繼承。

    對於那些養生育子女衆多的貧困人家,朝廷不僅不會幫扶,出現年老之後卻無子女願意奉養的狀況,朝廷也不會憐憫這種人,只會在其主動告到官府以後,才按國律強制要求子女履行贍養義務。

    隨着這種種惠民政策與限制條例的出臺與實施,許多傳統思想逐步被取代,不是隻有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善於權衡利弊,普通老百姓也本能的知道該如何趨利避害。

    當傳統的宗族制度逐漸變得雞肋,不僅發揮不出原本的優勢作用,還變成讓他們享受不到一些優惠政策的阻礙,讓他們承擔更多稅負時,迅速被人主動拋拋棄。

    取而代之的是子女成親後,就會被迅速分出去,在這個拐/賣人口,虐待、家暴等傷害其他任何人的行爲,都屬重罪,舉報者相關罪行者,能有機會獲得獎賞的大環境中,曾經被視爲常態的一些社會現象,迅速得到控制。

    不管是沒有子女,哪怕因意外而失去子女的人家,都會由官方專門設置的機構負責爲其養老送終,逢年過節侍奉香火,逐步取代養兒爲防老、傳承香火的傳統思想。

    優生優育,生了就必須要負責,要精心養育,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多爲國家與社會培養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人渣廢物的思想,逐漸成爲主流觀念。

    當然,這些都是陳鳳琪沒有看到的未來。

    對於陳鳳琪而言,能在生前看到自己親自教養的幾個孩子,不負她的期望,將她在有意無意間透露出的一些想法,逐步實現,沒有沉溺於名利,更安享榮華富貴,做下許多利國利民之舉,已經讓她深感欣慰。

    讓陳鳳琪沒有想到的是,因她在朝堂在出現的時間短,而且極少出面直接干涉政務,在她生前,雖曾在一段時間內,受到過不小的關注,但是隨着她在後來有意淡出人們的視線,並未享有什麼盛名。

    可是隨着在這個時空的歷史上,舉世所公認的千古一帝聖宗駕崩,伴隨其一生的聖宗手札被公開,後世人才知道,原來聖宗在位近五十年所做的一切創舉,都是在其登基最初那些年,就已做好規劃。

    而那些規劃,都源於那位被供奉於太尊祠中的傳奇太尊,除此之外,在聖宗親手書寫的那一冊聖宗手札中,還有許多太尊日常教導聖宗的言行語錄,其中所包含的處世智慧與做人之道,縱是流傳千古,依舊極受後人推崇。

    安常煦去世前,也是再三交待後人,自己要火葬,不設陵寢,要進太尊祠陪伴他的祖母,與他終究沒有遵循陳鳳琪的遺願,將她的骨灰直接灑掉不同,他的後輩完全按照他的遺志辦理他的後事。

    畢竟在時隔大半個世紀以後,隨着連陳鳳琪在內的多位極具影響力的大人物紛紛選擇火葬,臨終前明確要求自己的後輩不得大肆操辦自己的身後事,火葬已經成爲許多人的選擇。

    而邵雲博與玄隱先生等人之所以選擇火葬,一應喪事從簡,公開下葬時,讓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他們那簡單樸素的陵墓中,沒放任何陪葬品,當然都是因爲受到陳鳳琪的影響。

    因爲他們都是十分聰明睿智之人,心中都清楚的知道陳鳳琪身上有祕密,她後來當監國太尊,輔佐安常煦所做的那些創舉,更加證明了他們的判斷。

    這也讓他們更加確定,對方之所以會那樣安排自己的身後事,絕對不會是無的放矢。

    安常煦和李常欣等人的骨灰相繼被供入太尊祠內後,太尊祠並沒有更名,只是香火變得更加旺盛而已。

    時光荏苒,縱有安常煦這位千古一帝爲安國打下的堅固基礎,安氏皇朝依舊逃脫不了成爲歷史的宿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