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自紅樓來 >第三百四十章 天爲刀俎,人爲魚肉(三)
    大梁建國百餘年,出過二十一歲的知府嗎?翻遍官牒,沒有,連這個年紀的縣令都少見,大部分貢士在金榜題名時都已經二十好幾了,三四十歲的也比比皆是,榜下捉婿的人最喜歡陳淳這種年輕的,起步就是正七品的一方父母官,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熬到致仕也能熬個正四品。

    河南道與京畿道接壤,是大梁第四人口大省,在冊戶籍達到兩百五十餘萬戶,近一千七百萬人,和淮南道和江南東道相差不遠,比嶺南道、劍南道和黔中道繁華多了,開封府下轄六縣,總人口達到一百三十萬,其中四十萬在開封城內居住,這個人數比蜀國的人口還要多,想要治理妥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個人精力、能力和魄力無疑是巨大且持續的考驗。

    劉縣令和吳縣丞一臉豔羨的看着陳淳,二十一歲的知府,這是要逆天啊,不過比起旁邊這位不怒自威,貴不可言,如日中天的少年權貴,又差了不少,這年頭,什麼資歷,什麼功名,都沒有關係有用,要是自己想升到這個位置,至少還得二十年,甚至到死都不一定能摸得到。

    陳淳大驚失色,連忙道:「晉王殿下高看了,臣萬萬擔當不起這一職位啊。」

    陳賢問道:「仲卿,你看呢?」

    「太子殿下,有道是舉賢不避親,臣這位兄長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讓原本民生凋敝的密縣改頭換面,政事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惡事絕跡,好事頻生,一躍成爲整個河南道最富庶,治安最好的縣之一,全縣十二萬百姓對他感恩戴德,交口稱讚,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說他好的,由此可見他胸懷治國輔政之大才,是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這樣的人合該在更高的位置上發光發熱,造福百萬民衆,不然便是明珠蒙塵,臣現在推薦密縣縣令陳淳接任開封府知府一職,臣願意給他做擔保,若他將來有負天恩和職責,臣與他一起領罪受罰」,說完後,賈瑜鄭重的拜了三拜。

    陳賢正色道:「能和你成爲生死之交的人,必不是平庸之輩,本宮相信你的眼光,陳縣令在密縣的政績,朝野上下是有目共睹的,密縣去年的賦稅比往年增加了三倍有餘,經過戶部的查證,沒有一絲一毫的做假,每一文錢都是乾乾淨淨,貨真價實的,陳知府如今引咎自裁,開封府百多萬民衆不能沒有人領導,眼下有合適的人選,不必從其他地方調人過來接任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嘛,陳淳聽鈞旨。」

    陳淳還想推辭,這個重任太重了,壓的他有點喘不過氣來,他一怕自己德不配位,有負皇恩,二怕自己年輕,資歷尚淺,恐怕難以服衆,若是下面的官吏陽奉陰違,到頭來喫虧和受苦的還是百姓們。

    陳佑笑道:「到底能不能做好,一做便知,陳縣令勿再推辭,還是接旨吧。」

    ….

    劉縣令和吳縣丞紛紛勸進,賈瑜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們做臣子的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不要覺得受之有愧,更不要擔心受人非議,大丈夫光明磊落,頂天立地,太子殿下認可你就足夠了,些許流言蜚語,不管是褒是貶,都無關緊要,隨他們說去。」

    陳淳無法,只得跪下,心裏並沒有多少激動和喜悅,只有無窮無盡的惶恐。

    「密縣縣令陳淳,忠直勤勉,公正嚴明,任職期間屢立大功,可爲天下官吏的楷模,即日起升任開封府知府,另加爲嘉議大夫,以表彰其捨己救人之美德。」

    這個嘉議大夫是正三品文散官,多被朝廷用來追封或賞賜給有功和致仕的臣子,雖然沒有任何實權,但有俸祿,最關鍵的是受封者可以穿紫色的官袍,對應了那句「滿朝朱紫貴」,算是額外的恩賜。

    短短的幾句話,不過六十個字,意味着陳淳一步登天,從一個小小的正七品縣令,正式成爲牧守一方,位高權重的正四品知

    府,連升了六級,簡直是駭人聽聞,他入仕纔剛剛一年,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聽聞,說出去連狗都不一定會相信。

    太子的鈞旨和皇帝的聖旨一樣具備「金口天憲,言出法隨」的效應,加上景文帝允許陳賢不經過他的同意而提拔有功官員,所以這件事便塵埃落定的確立下來了。

    陳賢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歷朝歷代權利最大的太子儲君了,應該難有之一。

    事到如此,陳淳只能接受,磕了一個頭,拜道:「臣接旨,臣將效彷林文成公,爲江山社稷,爲黎民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必不辜負太子殿下的信任。」

    「本宮雖然很敬仰林文成公,但並不想看見你成爲第二個他,等你把開封府重建好後,本宮會將你調回京城,正如仲卿所說,你應該造福億萬民,而不是百萬民,更不是十萬民,不過本宮希望你腳踏實地,戒驕戒躁,在此沉澱幾年,積累經驗和聲望,這樣以後才能更好的穩居高位。」

    歷來地方官往京城調照例都是至少要官升一級的,等陳淳入京時最少也會是從三品,成爲某部、司、和院的二把手,如果他表現極其優異,賈瑜再鼎力相助,正三品的寺卿和侍郎也是可以做做的。

    「殿下金玉良言,臣謹記於心。」

    陳淳請太子陳賢、晉王陳佑和巡按御史賈瑜上座,然後安排人去準備沐浴用的熱水,乾淨的衣物和住所,敬安則帶着跟過來的兩百名東宮侍衛四處佈防去了。

    陳賢給景文帝寫了一封親筆書信,蓋上私人印章,令兩名侍衛連同賈瑜和陳淳寫的奏摺一起快馬送回京城,隨即帶着衆人一起去了城外的一處施粥現場。

    ….

    各地府縣均築有倉庫,裏面存儲着或多或少的官糧,一來是給軍隊充做軍糧,二來是在發生天災人禍,導致顆粒無收時,當地百姓們不至於被大面積餓死。

    一場聲勢浩大的水災過後,會出現無數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們普遍家徒四壁,能活下去就已經花光了全部的力氣,哪裏還有餘錢和餘糧,當土地和房舍被洪水席捲一空,僥倖活下來的百姓自然而然的變成了嗷嗷待哺,走投無路的難民,他們沒有任何辦法自救,只能等待官府的救援。

    該怎麼形容眼前這副景象呢,但凡是個人,看到了應該都會情難自已的潸然淚下,一眼望不到頭的難民們嗚嗚咽咽,扶老攜幼,他們蓬頭垢面,骨瘦如柴,身上的衣服破爛不堪,很多人衣不蔽體,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在兵士和衙役的督促下排着長長的隊伍,舉着各式各樣的破碗和陶罐,眼冒綠光的看着棚子裏熱氣騰騰的大鍋,在這個時候,連天都是暗沉沉的。

    一位年輕的母親當衆脫掉單薄到只能勉強遮羞的上衣,把懷裏不停啼哭的嬰兒包裹住,絲毫不在意其他人各異的目光,賈瑜快步走上前,將她身後那個手不老實,摸來摸去的中年男子一腳踹出去一丈遠,解下厚厚的大氅,披在她的身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