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點播暫時中斷
    點播暫時中斷

    冰與劍是本市電臺熱線點播節目主持人,他們經營的小天地撥生意斳一向興隆,日日顧客盈門。

    一日,劍出差,冰獨自主持節目。

    點播如火如荼地進行着,聽衆來電話者甚衆,冰應接不暇,但她心裏高興。

    忽然,冰接到一個小女孩的點播電話。

    撥喂,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斳

    撥我叫蘭蘭,蘭花的蘭。斳

    撥蘭蘭,你上幾年級了?斳

    撥三年級了,現在生病住在醫院裏聽你們!斳

    撥那你想點什麼歌,爲誰點?斳

    撥阿姨,我爲你點……斳

    撥什麼?斳冰大驚!

    撥阿姨,我聽了很多很多的歌,沒有一首是爲你點播的。不是有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嗎?我今天想點一首《世上只有阿姨好》!斳

    冰一聽,感慨萬千,剎那間無數往事涌上心頭,經她的手,爲多少人祝賀過生日,祝賀過友誼,祝賀愛情……唯獨沒有自己,而一個小女孩竟……

    冰百感交集,眼中涌上一種無名涼意,瞬間泣不成聲。

    點播暫時中斷。

    全市電臺無聲。

    這時,演播室有人敲門,劍出差回來了,冰開門,職業責任感頓時恢復,三下五除二將窘況告訴劍!

    劍接過話筒:撥親愛的聽衆朋友們,有一個小女孩她愛心別具,竟爲我們點播節目,我們深受感動深表感謝。只有聽衆纔是我們的上帝,我們將……好,下面請蘭蘭小姑娘與關心支持我們的聽衆朋友一起來欣賞《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謝謝大家!斳

    第二天,冰與劍來醫院裏找蘭蘭。

    蘭蘭進手術室了,蘭蘭父親守在門口。

    蘭蘭父親說:他和女兒都很愛唱歌,蘭蘭小時候媽媽就去世了。

    這時,一醫生打開手術室門,神情嚴肅,招手讓他們三人進門。

    病牀上,蘭蘭身上插滿管子。

    主刀醫生說:撥孩子已經不行了,我們盡了最大努力……斳

    撥什麼?斳蘭蘭父親一把抓住主刀醫生的手,號淘大哭。

    冰與劍也大哭起來!

    下面是冰的讀書筆記:

    〖帛書本〗: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yao,邀)。〖通行本〗: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大義】:一個“故”字,決定了這兩句話應該是前四句話的一種小結。31前四句話基本描述了“道”的主要特點,其邏輯線條大致是:道,是運行變化的;所以很難用一個“道”字去恆久命名它(但對於人類而言,理解和傳播一個事物的前提必須是先抽象命名它,所以,只好勉力爲之了);道包含了兩種特性,分別是“虛空”和“存在”,一種是萬物誕生前的狀態,一種是誕生萬物的基礎動因(虛空是不可感的,而存在則是一種物質或能量的表現,常人只能感知存在的價值而往往忽視虛空之意義)。而這兩句是這樣進行小結的:所以,如果能讓自已保持不受慾望的驅使,就可能觀察出“道”的有序與美妙;而如果一直處於慾望的控制之下,則只能領悟出一些“道”的日常功用了。【闡述】:這兩句話我首先要說的是“徼”字,幾乎所有的版本都注音爲“徼(jiao,教)”,意思爲“邊界、邊際”,名詞。這是大錯特錯的!起因是因爲傳世通行本《道德經》刪字的緣故。帛書本中的“以觀其所徼”被刪除了一個“所”字,或許是前代的注家爲追求字數的對應而改吧,“觀其妙”、“觀其徼”字數相等,讀來朗朗上口,頗有駢文之感。但是,刪了這個字後,則整句話的意思都完全變了。在“所”之後,多爲動詞,另外,“徼”字的偏旁爲雙立人,甲骨文、金文中這個偏旁的字多與行動有關,也多爲動詞。而“徼”字的本義就是動詞,意思爲:抄襲、剽竊。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的是,這裏的“徼”字不該是名詞,它是動詞,因爲前面有個“所”字。那麼,意思呢?當然不是它的本義,而是它的通假字“邀”字,最初的古文一般同音的字其義亦同,所以,“徼”、“邀”、“要”是可以混用的,但“徼”字這麼使用時,讀音卻發生了變化,與“邀”、“要(腰)”同音,其義爲“求取、索取、探求”(不庶幾,不要幸——《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孫星衍雲:“要與徼通。”、要利之人,犯危何益?——《呂氏春秋·愛類》。高誘注:“要,徼也。”)。基於這個發現,我特爲“徼”字進行了注音,希望能改變千年來的以訛傳訛。大家再來看一看“欲”字,非常明顯,分開爲“谷、欠”,異體字爲“慾”,望文即可生義,本義爲有所不足,內心升起的貪慾(欲,貪慾也。——《說文》),後泛指其他慾望。再回到“徼”字比對看看,“求取、索取”是不是“慾望”表32現在外的一種典型方式?所以,“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邀)”,應該纔是這句話的正解。還有必要解釋一下“妙”字,大多數注家都認爲它是精妙、精微的意思,而“徼”字作名詞時有邊界、邊際之意,所以正好一個是講微觀,一個是講宏觀。但在“徼”字的意思明確之後,“妙”字也應以它的本義來進行解釋,那就是美好之意。這也體現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爲那些務虛的、無用的探究纔是值得提倡的,反之,一切實用主義的努力都會淪爲功用,是出於滿足慾望的驅使。這兩句話中,明顯彰顯了老子“去欲”的思想,老子要求我們不要受慾望的驅使,而要更多地“務虛”,不要“務實”。眼睛裏只盯着事物的實際功用性,就會不斷受到慾望驅使,成爲慾望的奴隸,回望人類的文明史,可不就是一部人類慾望不斷膨脹,不斷被滿足,然後又不斷膨脹的歷史嗎!而人類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靜下來想一想,所謂的人類文明史,真是人類不斷推動向前的嗎,難道不是慾望駕馭着人類向前艱辛拱動着前行的嗎?!一種現在田間常見的“狗尾巴草”,在偶爾經歷了一場天火之後,人類的先民們發現它的種子被烤熟之後,不僅可以食用,且比平時採集到的生果子可口,於是,生出了一種培育、種植它的慾望。需要說明的是,在剛剛培育它時,是根本沒有產量優勢的,也就是說,先民們大概率只是追求其獨特的口感與口味,這纔開始了現在被稱之爲“小麥”的種植,先民們對於口感的慾望開始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隨着“狗尾巴草”經過一代代精心培育,不斷變異、優化,後來,產量居然也成爲了一種優勢之後,先民們又生出了新的慾望。應該說,在採獵時代,先民們的收穫並不穩定,難免就會有半飢半飽的時候,人類逐漸萎縮的盲腸就是最好的佐證,盲腸的作用是研磨和消化高密度纖維物的,比如:植物根系或塊莖以及動物碎骨等。也就是說,先民們在收穫不穩定時,是完全飢不擇食的,只要是能夠被消化吸收的東西,就來者不拒,根本不會考慮其好喫不好喫的問題。可一旦發現了“狗尾巴草”的產量大且穩定後,人類的慾望就從“好喫”發展到了“喫飽且喫好”,就這樣,我們民族的文明發展路徑就被“狗尾巴草”鎖定了:首先是逐水而居(依賴灌溉;必須定居;承受洪水);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失去自由的天性;人口增加,社會矛盾開始激化);33然後決定了我們數千年的社會體制,必須是奴隸社會或類奴隸社會(對抗洪水,強權政治最容易滋生;對土地與人口的爭奪,就是戰亂與統一的循環);最重要的是,它造成了我們的道德淪喪。要知道,在採獵時代,只有半飢半飽,但幾乎不會出現饑荒,因爲盲腸沒有失去作用,大自然中可食用的東西實在是太豐富了。而一旦先民們被鎖死在一小塊土地上,再加上人增加的因素,但凡出現自然災害,農作物歉收,就會出現慘絕人寰的饑荒,人們易子而食的時候,道德與倫理就毫無容身之處了。所以,人類馴化小麥的過程,其實也是被小麥反馴化的過程。而這一切的源頭,就來自於人類的慾望。人類慾望這種東西,其最大的特點恰是永不會被真正滿足,當其階段性地得到滿足後,會很快生出一個更大的慾望來,駕馭着人類不斷爲其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肯定不是人類,而是小麥!它們中的一部分保持了天然原始的本色,仍在山野田間隨風搖曳;另一部分則馴化了人類,讓人類付出艱辛,盡心精心地侍候它們,並將它的基因跨越大山大洋傳播向世界——它兼具了繁衍的廣度,以及生命力的頑強!而人類只具有了廣度,但生命力卻是無比脆弱的,隨時面臨滅絕危機。《道德經》似乎早就看到人類受了慾望的驅使,其必然之命運。因此希望人類能“恆無慾”,多一些“務虛之學”、“無用之學”,而不要“恆有欲”,致力於“務實之學”、“學以致用”,總之,遠離慾望,遠離功用之學。當代人形容科學技術的進步,有這麼一個說法:科技,就是人類自身能力的向外拓展。大致意思就是,人類的手臂不夠有力,於是有了機械臂、起重機;人34類的雙足不夠迅捷,於是有了汽車、高鐵;人類大腦的計算速度不夠快,於是有了計算器、電腦;人類的攻擊力不足,於是有了各種武器……看吧,哪一樣離得了慾望!當我終於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對於朱子“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不由多了一分敬意。之所以是敬意,是因爲連孔子都承認人的慾望,他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於存焉”嘛。而做爲儒學後輩,朱熹敢於與孔子背道而馳,轉身投入道家老子的懷抱,這是需要大智的,因爲他必須確信自己的觀點正確;同時,“滅人慾”這樣極端反人性的提法,我不信朱子會不清楚將遭到世人多大的叱責與詰難,要知道,連老子都只是“去欲”而已,絕口不提“滅欲”。朱熹之所以這麼做了,我個人以爲,這是老子與朱子所處時代不同造成的差異,朱子所處時代,我們已被文明綁架了千餘年,許多結果都已清晰呈現,而老子之時,許多結局皆出於推想而已,於是,朱子矯枉過正也就可以理解了,無論如何,這亦是需要大勇的。如此大智大勇之人,朱熹當得起一個“子”字!《道德經》第一章就開始討論“欲”的問題,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慾望,是符合人性的,甚至就是組成人性的一部分。豈止是人類呢,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生存和繁衍,都是其最基本之慾望,如果可以將本能亦歸入慾望的話。所以,老子提倡的是“去欲”,大致可理解爲去除那些多餘的慾望,能夠做到“生存下去,並將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這兩條就足矣。老子爲我們指出的發展路徑非常明確,那就是拒絕文明,重回氏族時代。而關於“文明”,我是這樣定義的:遠古人類所需的一切,都來自於大自然之饋贈,而一旦人類的喫穿用度,開始出自於自身,那就意味着開始創造文明瞭,比如將“狗尾巴草”馴化爲“小麥”,我們很快就開始進入了農耕文明。老子在春秋時期就看清了人類文明的副作用(毀滅),也看清了人類慾望的特性(永不知足),因此,他對我們當頭棒喝,惜乎,沒能喚醒世人。【翻譯】:所以,如果能保持恆久不受慾望的驅動,就可以觀察到天道之有序與美妙;可如果一直受着慾望的驅使,則只能領悟到天道的世俗功用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