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多管閒事的趙癩頭(附錄:《寶積經》22)
    多管閒事的趙癩頭

    趙癩頭,山村農民,喜多管閒事,人稱閒事佬。

    近年,閒事佬見種田收入低,農閒入城當起黃包車伕,仍不改老毛病,依舊多管閒事。

    趙癩頭初入城時,不知什麼是小姐!

    一次。

    一個時髦青年拉了一個漂亮小組乘坐他的黃包車。

    時髦青年一上車,便對漂亮小姐動手動腳,東摸西捏。

    趙癩頭以爲城市裏小青年談戀愛都是這樣的,不以爲意。

    後來,不知爲什麼,二人爭了起來,時髦青年竟對漂亮小姐大出打手,而漂亮小姐只是一

    個勁兒地哭。

    趙癩頭終於忍不住了,剎住車,回頭:你這個小青年,怎麼對女朋友這樣狠,以後結了婚

    怎麼辦?

    老牌位,多管閒事!她是什麼女朋友,她是小姐,是雞婆,是千人騎萬人坐的公共汽車,

    她們又不是什麼良家女子,打幾下怕什麼!老牌位,再說個不字,老子拆你的老骨頭,叫你踏

    不成黃包車!

    趙癩頭嚇得心直跳,不吭聲一個勁兒往前騎。

    到了一個小山頭,時髦青年對趙癩頭說:老頭,你稍等,我馬上下來,回來仍坐你的車,

    一起付錢!

    趙癩頭點點頭。兩人牽着手上山了。

    半小時過去了,仍不見兩人下來。卻聽見一個女人大叫救命,趙癩頭飛快上山,只見那漂

    亮小姐披頭散髮衣裙皺亂,時髦青年搶了包正往樹叢裏鑽。

    趙癩頭二話沒說,追了上去,一把抓住時髦青年,天知他竟抽出一刀,直砍趙癩頭手臂,

    頓時血流如注,時髦青年趁機逃之夭夭,漂亮小姐大哭追了上去,只見那青年取了包中的手機

    和傳呼機,包扔在地上了!那小姐撿起包,揚長而去。

    趙癩頭在後面直叫:小姐,你還沒付車錢呢?

    那小姐回頭一笑,笑容燦爛,卻口出惡語:你這老不死!還想要老孃的車錢,老孃還想着

    你要手機,剛纔怎麼你的手還沒被砍斷,活該!

    趙癩頭又氣又痛,手捂傷口,直奔派出所。

    所長聞機出警,不久便抓住那小姐,那小姐又同另一箇中年人粘上了。

    那小姐也不知時髦青年的情況。

    警方根據搶去的手機號碼,在電信部門配合下,終於將那時髦青年抓獲。

    於是趙癩頭的醫藥費有了着落。

    派出所所長表揚了趙癩頭的見義勇爲行爲。

    趙癩頭憨厚一笑:我們鄉下人都會這樣做的。

    從此,趙癩頭仍踏他的黃包車。

    碰到不平事,仍喜多管閒事。

    儘管喫虧的時候多。

    仍樂此不疲。

    趙癩頭常說:我就這個性子。

    附錄:《寶積經》22

    第二十二期

    【寶積經|經文】

    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如是老死憂悲衆惱大苦皆滅。明與無明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如是行及非行,識及所識,名色可見及不可見,諸六入處及六神通,觸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是皆無二無別。如是知者,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十二緣起中的“流轉門”

    十二緣起(點擊此處,詳細瞭解十二緣起)就是有情衆生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但是有情的生死流轉並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輪轉。

    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週而復始......在十二緣起中,有情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感受業的果報——苦果。在接受苦果的過程中,我們又繼續迷惑,繼續造業,繼而再受新的果報......這樣的循環往復過程,形成了有情生命的生死報應之流,所以稱爲十二緣起中的“流轉門”。

    順觀十二因緣

    按照十二緣起的流轉規律,衆生因一念“無明”心生起,從而產生意志“行”爲,因意志活動而產生能認“識”的主觀要素,由識而產生所對應的客觀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發展出感覺的認識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由觸而有愛憎的感“受”,由受而生“愛”染慾望,由愛而執“取”事物的外境,因取而造業“有”、生有,因有而形成個體的“生”存,有生終將會“老死”。

    如此順觀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經過這樣的緣起傳遞,形成了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轉。

    逆觀十二因緣

    其次逆觀十二因緣,人爲什麼會有“老死”呢?因爲有“生”,所以纔會有老死;生又從什麼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惡行爲的“有”的結果;行爲的有是因執“取”而引生出來的,就如同取薪燃燒而產生火一樣;這個取又從何處來呢?就是因爲“愛”而生,愛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愛又從哪裏來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樂,感到飢餓就需要飲食,有了希求就會生出愛來;受是愛的原因,這個受是從哪裏產生的呢?受是從“觸”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樂,是因爲有觸才知道的;觸又從哪裏來的呢?是從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產生的,象盲人、聾者就無法從六入產生出完整的觸力;六入從哪裏來呢?六入是從“名色”而來,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莖葉,莖葉須由芽逐漸長成;名色則根源於“識”,識與名色是互爲關係的,在這之前還有個“行”;而行的根結就是“無明”,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十二緣起中的“還滅門”

    逆觀十二緣起,“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只有泯滅生死根源的無明,才能使生命脫離三世的輪迴,達到解脫的境地,這就需要在認識十二緣起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從“還滅門”來觀察十二緣起。

    比如說老死,老死誰都討厭,我們怎麼會有老死呢?那是因爲有生,當時爲什麼會受生,而且又是選擇了那樣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家庭,這是誰安排的,那是因爲你自己過去造下的業力決定的,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誰也沒有辦法;爲什麼會去造業,因爲當時只想佔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並不知道人生還存在因果,爲什麼要佔有,因爲愛上了。這樣從果推因的方法,就是十二緣起“還滅門”的觀法。

    依“還滅門”的觀法,我們發現老死是因爲生,生是因爲有,乃至行是因爲無明。“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乃至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於是聲聞人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見;從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行中,開發無漏智慧,徹底打破生命的無明狀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從而獲得人生的大解脫。這就是十二緣起的“還滅門”。

    “十二緣起”法不僅讓我們瞭解到生命流轉的實相,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如果才能藉此正視生命的缺陷,並且更進一步思惟觀察,最終使我們永除諸闇、離苦得樂的方法。

    十二緣起的道理非常玄妙,就好像一座圍城,人被關在裏面,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着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衆生在生死流轉中也是如此,由於貪、瞋、癡、我執、煩惱的牽引,不容易跳出十二緣起的流轉。

    十二緣起像一顆果樹,果樹的種子種下後,萌芽、長大、開花、結果;果子落地後又長新株,又再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新生的果實雖然不是原來的種子,彼此之間卻有着密切的關係。衆生生死的延續也像種子、果實的相生,一直延續沒有間斷。我們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前後相續,雖然我們的身體在五趣六道中輪迴不停,生命主體卻是一致的。

    “十二緣起說”是佛教的特質,也是釋迦牟尼成佛後所悟出的最大法門。佛教所說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空間的、時間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會的、自然的,凡是現象的起滅轉換,無一不是因爲因與緣位置的變動、成分的增減、類別的出入所造成的。因此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一切諸法無一不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空寂的,不論是人爲的還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觸覺、知覺、感覺來認識思辨的東西,都只是假相而已。

    明與無明,本來無二無別,能夠知道這點,就叫中道諸法實觀。依據同樣的道理,行與非行、能識與所識、名色五陰的可見與不可見、所有的六入處以及六種神通、觸以及所觸、受與受滅、愛與愛滅、取與取滅、有與有滅、生與生滅、老死與老死滅,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一個物體的兩面而已。如果能夠理解這層道理,並且以修行的方法親證這層道理,就可以離苦得樂,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成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