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永樂大案 >第八十章 漕運之事
    臥龍崗腳下營帳內,陳瑄和湯宗、紀綱就坐,車在行在旁聽命。

    湯宗環顧四周,見這營帳之內極爲簡陋,“陳大人,聽紀千戶說你不喜府邸,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陳瑄笑道,“讓湯大人見笑了,陳某粗人,打了半輩子仗,從來都是就地而塌,已經習慣了,這營帳雖簡,但我反而習慣。”

    其實兩人一文一武,之前的交集並不多,相互之間並不甚熟悉,而且身份有區別,湯宗是前朝舊臣,卻是朱棣登基之後才被迫投誠的,所以朱棣並不信任他,反而將他數次下獄。

    而陳瑄雖然也是前朝舊臣,卻是朱棣登基之前就已經投誠,而且還有大功,因此頗受信任,直接與湯宗、鄭賜等人就不一樣了,雖是“舊臣”,卻算不得舊臣,是朱棣的“自己人”,論起來和陳瑛倒是有點相似。

    幾句客套話之後,陳瑄看看湯宗和紀綱,直接問道,“湯大人,紀千戶,聽聞皇上將奉天殿刺駕的案子交給了二位,如今聯袂前來,可是爲此事?”

    他爲人直爽,有啥說啥,沒有那麼多磨磨唧唧的心思,這從他當年手握重兵,卻投降朱棣就能看出來。

    當年在建文帝朱允炆派他鎮守長江防線之前,大將顧成率軍迎戰朱棣,不成被俘,還未有投降的消息傳來,後來被朱棣誅滅十族的方孝孺卻直接建議建文帝殺掉顧成的家眷,而建文帝居然採納了,燕軍營中的顧成得知消息,心中憤恨,直接投降朱棣,發誓要殺朱允炆報仇。

    勝敗乃兵家常事,將士們在外廝殺,失敗一次卻要遭遇家破人亡的下場,這上哪說理去?此事在建文帝麾下武將之中鬧得沸沸揚揚,陳瑄聞之消息,更是心中惱火,正好建文帝派他率領水師迎戰朱棣,他想也不想,在其他武將還在猶豫之時,直接選擇了投降,可謂相當乾脆。

    紀綱笑道,“總兵大人說笑了,你又久不在京城,如何問你刺駕的案子?”

    他說完忽然想到自己似乎也不是太不清楚湯宗來此到底是要問什麼,話也不能說的如此肯定,於是對湯宗道,“湯大人,既然到了,該說的你就說吧。”

    湯宗看向陳瑄,“總兵大人,紀千戶說言甚是,我們此來非爲刺駕案,而是想問問三個月前,江南運河劉家堡段清理淤積的事情。”

    “哦?”陳瑄奇怪,“湯大人爲何問起此事?”

    “實不相瞞,我們非從京師而來,而是從杭州府來此。”湯宗道。

    “原來如此。”陳瑄瞭然,但還是奇怪,“湯大人爲何對三個月前的事情感興趣,難道......”

    他想到了一種可能。

    湯宗道,“不敢肯定,只不過暹羅使團的的確確是因爲運河清理淤積而延誤了三日,湯某必須搞清楚其中緣由,皇上問起,也好迴應。”

    “暹羅使團曾因運河清理淤積延誤三日?”陳瑄聞言一驚,他的確還不知道此事。

    “不錯。”湯宗道。

    陳瑄一臉懊惱,猛然一拍大腿,“哎呦,陳某若是知道,定然不會同意耿璇開工,耽誤如此大事,若是歹人是以此機會做了手腳,陳某真是愧對皇上信任。”

    “陳大人,運河清理淤積的確不可延誤,兩者是不是有關聯,還不能確定,只是湯某心中疑惑,這清理淤積之事太過突然,提前沒有發佈告示,朝廷之中也沒有議論,實在奇怪,所以來此求證。”看他如此自責,湯宗忙道。

    “嗯,原來如此。”陳瑄點頭,開始訴說,“我記得那是三個月前的五月十九,天都快要黑了,杭州府來人匆匆見我,言說兩艘運糧大船在江南運河之中擱淺,排除事故需要費些時日,耿璇希望在助糧船脫困的同時,立刻着手清理淤積,解決江南運河劉家堡段事故頻發之事,我思略之後,覺得趁此機會解決也好,於是便同意了,但要求耿璇一要利多江南多水系的特點,開闢其他航道,不能對商船往來造成太大影響,二來要求他們必須在十五天內完工,耿璇也的確如此做了。”

    他說完看着湯宗,“至於湯大人說朝廷上下未曾聽說,那是因爲我並未上書朝廷。”

    陳瑄朝天拱手,“承蒙皇上器重,賜我漕運之事全權節制之權,於是我當時就給耿璇去了文書,同意他的請求,不過後來我去京師給時,曾向皇上提起過過此事,朝堂上沒有議論,可能是皇上並沒有與諸位提起吧。”

    湯宗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陳瑄又道,“不過我若是知道清理運河淤積會造成貢品延誤入京,我斷然不敢貿然同意。”

    什麼事能有皇上的事重要?

    “下面又沒有報來消息,陳大人如何能未卜先知。”湯宗道,他頓了頓,轉而又問,“陳大人,敢問三個月前杭州府可有漕運之事?”

    其實這纔是他來見陳瑄的本意,之前他在杭州府時,就已經確定,三個月前的江南運河之上,一定是發生了大事,而耿璇身爲漕運參將參與其中,如果不是因爲兩艘大船錯船擱淺,那一定還是漕運之事,而但凡漕運之事都是朝廷直管。

    所以在王清源不肯吐露實情的情況下,想要弄清楚緣由,最直接的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去京師通政使司查閱聖旨奏疏,一個是直接詢問漕運衙門。

    顯然,漕運總兵陳瑄就在鎮江,湯宗回京的必經之路,直接詢問他最爲方便,也最爲清楚徹底。

    陳瑄聞言想都沒多想,直接道,“的確有漕運之事,正月時,北京行在向朝廷發來急報,言說城中缺糧,需要緊急調糧一百萬石,兩位也知道,新都建造是朝廷大事,耽誤不得,皇上立刻下旨,要我督辦。”

    湯宗聞言奇怪,“陳大人,這件事我也曾有所耳聞,不過正月的事情和五月有何關聯?”

    陳瑄道,“自然有關聯,湯大人,朝廷每年自江南調往北方各省漕糧也不過三百萬石,這次直接就是一百萬石。”

    他感慨道,“百萬石漕糧可不是小數目,我接到聖旨之後,不敢怠慢,立刻調兵,就近從淮安府青龍倉運糧二十萬石,以解燃眉之急,從杭州府平陳倉、晉龍倉、雲中倉三大官倉調糧八十萬石,分批運往順天府通州倉,不過至五月,還有二十萬石不曾發出。”

    湯宗一驚,“陳大人是說至五月,杭州府還有二十萬石漕糧不曾出發?”

    陳瑄點頭,“不錯,不過這裏杭州府也有困難,當時新糧未下,杭州三大官倉糧食餘量不足,無法湊齊八十萬石,還有二十萬石的缺口,而淮安官倉之糧還要供於京師,無論如何不能動,於是四月時,戶部上稟皇上,言說入倉和在運,陸續發往北京行在的漕糧已有八十萬石,其餘的二十萬石並不急迫,希望延期起運剩餘漕糧,皇上下旨讓浙江布政使司民間收糧,補足缺口,要求他們必須在五月二十之前起運剩餘的二十萬石漕糧。”

    在漕糧運輸上,太祖朱元璋時期,運糧幾乎都是民間糧長負責,但永樂時期,糧長制和漕軍制並行,發往京師應天府水路通暢,多爲糧長,發往北方順天府,水路阻隔較多,費時費力,多爲專門的漕軍。

    而在徵糧的形勢上,地方布政使負責帶領各地糧長征收稅糧,但稅糧入倉之後就歸戶部直管了,而運糧則是漕運衙門的事情。

    所以戶部直管的官倉缺糧,就上奏朝廷,而要徵糧,皇帝就給布政使下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