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126章 寓兵於農,以農爲先
    如今國事衰頹,首當便是兵事不振,故而要興國事,首先也要強兵。

    因而幾乎所有人都倡議強兵興國。

    且如今四方藩鎮自立之勢已成,視朝廷詔令如同廢紙。既不能以制敕告誡,也唯有以強兵威懾。

    至於如何強兵,張濬、劉崇望等人泛泛其談,只能談到一些大略。

    倒是幾位都指揮使的建議較爲切實。

    一要擴兵源,廣招健兒入伍,編練成軍。他們另建議,眼下京城外流民彙集,有數萬之數,正可從中擇健壯者入伍;

    二要購良馬,行伍裝備中,戰馬爲先。朝廷原在天下分設四十八牧監,可如今除大明宮北的飛龍廄外,便再無牧馬所(原本還有個沙苑牧監,可自王行約襲佔同州後,脫離朝廷掌控),因而需從夏州、雲代等地多購戰馬;

    三要選良將,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既要從京城諸軍中提拔,也要想方多從四方藩鎮中徵選將才入京;

    四要明法度、勤操練,因遺留緣故,如今各軍法度不立,操練不勤,故兵不強。禁軍原有秋後會操點兵的禮制,後漸漸廢馳,諸軍使建議重啓會操,等等……

    除絕大多數人主張強兵興國外,也有幾人提出了其他方略。

    如有人認爲,朝廷只關中一隅之地,兵力有限,更無法與四海藩鎮之兵相比,以強兵來興國並不現實。應當效仿先秦的縱橫之法,多豢養能言善辯之士,將之派往各藩鎮,再利用各藩鎮之間的利害衝突,縱橫捭闔,以興朝廷。

    孔緯甚至提議,天下喪亂,朝廷萎靡,皆因禮法不興,人心無據。當尊崇禮教,以倫理綱常來教化天下萬民,如此人人知禮節、辯忠奸、敬君父,國事方興。

    當孔緯提出他的這番方略後,無人應和,也無人辯駁。

    大家不知當如何來勸說這份頑固的老國公……若盡口頭教化便能止干戈,罷藩鎮,又何須他們費勁心機在這裏謀劃……

    最後,沉默許久的杜讓能給出了他的方略:寓兵於農,務農爲先。

    “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夫知興兵賦斂之爲急,不知務農爲先者,是未原爲政之本末也……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餘,故三年而餘一年之備。由此興百事,何事不興?何況於兵哉?……”

    杜讓能先強調已農爲先的必要。

    針對方纔衆人提出的徵流民入伍,他也提出了反駁。

    “一遇凶歲,則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爲兵,如此兵衆而民寡,遊惰逞強者衆而勤事耕種者寡,地無所出,民無所依,兵無所立,豈得長久……

    “而一旦地力不繼,衣食無所依,遊惰逞強者必聚衆喧鬧,轉而爲匪、爲盜,遺禍無窮……”

    同時他也結合關中的地理分析道:“關中之地,四面沃野,以此地耕養務農,可養者數不勝數;而以此地養兵,曾不若荒野大漠。如此棄農興兵,是捨本而逐末也……”

    最後杜讓能得出他的結論。

    “當以務農爲先,興兵爲次,寓兵於農。再有聖上聖明,臣下發憤,用物有節,興兵有方,如此,方中興有望。”

    杜讓能說完後,殿內同樣一時沉默。

    可此時的沉默與孔緯說完後的沉默完全不一樣。

    殿內原來的主流聲音是強兵興國,然而當他們聽完杜讓能的方略後,卻有了動搖,開始質疑自己的觀點。

    杜讓能的方略中也有缺點,如務農見效太慢,而朝廷眼下形勢嚴峻,時刻有外敵入侵,怕是等不到務農有成的那一天。

    可杜讓能指出的貿然強兵的弊端,卻也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

    原來的神策軍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爲防範四方藩鎮,朝廷不得不供養着一支人數龐大的神策軍,耗盡了關中的人力物力,結果,非但未能遏制四方藩鎮,反倒給關中百姓和朝廷帶來無窮禍患。

    說到底,就是未能以務農爲先,未能做到量入爲出,貿然言兵。

    況且關中的地理,確實更適合務農,而非興兵……

    “杜老所言,衆卿以爲如何?”

    李曄打破沉默問道。

    張濬率先變換了他的觀點,附和道:“臣以爲杜國公說的在理。農事乃根本,根不固,則事難成,當以務農爲先。”

    其餘人也都動搖了。

    即便有仍主張強兵爲要的,也不再像先前那樣篤定。

    最後大家齊齊望向天子,等待天子的決議。

    此時已入酉時,李曄已聽完了殿內形形色色的觀點,也都在腦海裏一一權衡,結合腦海裏的歷史資料……

    他不再遲疑,最終決斷:“寓兵於農,務農爲先。”

    ……

    ……

    大略既定,接下來便需形成具體的政策,再實施下去。

    李曄先給杜讓能加了兩項官職:大司農、京畿營田使。

    杜讓能既能提出這個方略,說明他對此事早有構思,故而李曄便讓他來全權負責京畿的營田、農桑、戶口、賦稅等事務。

    杜讓能也不負他所望,僅僅兩天後,便呈上來具體措施交天子審批。

    一、籍民分田。

    籍民,是要重造戶冊。

    而要造戶冊,首先得招撫流民,不但要勸返各地流民回鄉耕種,也要吸納外地流民入關中落戶、生產。

    分田,按田地成分分放給百姓。

    杜讓能提出一個主張:田盡其用,民盡其能,田無閒置,民無遺漏。

    按這個主張,各地應先覈算出農戶和田畝,得出一個平均數值。凡田產高於這個數值者,官府歸還其地,並督促其生產,若未能生產而致使田地荒蕪,按市價強買其地;凡田產低於數值,官府補償其田地,使其得盡力耕種;凡無田產田契者,只要有勞力,又願意入籍,官府同樣給予等額土地,使其落戶生產。

    二、減免賦稅、徭役。

    這條與上一條相呼應。

    想要勸返流民、甚至吸納外來流民,讓他們入籍落戶,並勤心耕種,光分田地還遠遠不夠,必須得再田賦、戶稅、勞役上大幅度減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