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132章 兵馬府的作用
    朝廷分置兵馬府的詔令一經下達,立即引來四方爭議。

    各地使者奏疏紛至沓來,源源不斷涌入京城,對朝廷來說,也算得盛況了。

    如今天下形勢早不比往年。黃巢之亂前,除河朔、河套、淮西等部分地方,大部分疆土仍在朝廷的掌控下,朝廷可任免、置換當地節度使;黃巢之亂後,絕大部分藩鎮已脫離朝廷管轄,各地自舉節度使、自行功伐,往往只事後向朝廷象徵性請示;而至眼下,各地更換節帥、刺史,互相兼吞,事後甚至已不再向朝廷請示,反倒朝廷爲保住大義名分,要倒貼着上門、主動給各地新立的藩帥們送去旌節……

    而這次遍置兵馬府,涉及天下所有藩鎮利益,故而無人能穩住不發聲,都於忙碌的征伐裏抽出時間來向朝廷上表。

    有頌讚天子與朝廷此項變革的,自然也有以各種理由反對的。

    贊同的有華州韓建、河東李克用、荊襄趙匡凝等。

    尤其是李克用的表態,對許多藩鎮起到了示範作用,忙也紛紛跟着上表頌讚。

    朝廷一面下詔獎賞這些藩鎮,一面備好兵馬府所需印綬、符節、牙旗等,遣人送至各地。

    反對最激烈的是鳳翔李茂貞和淮南孫儒。

    他們上奏的疏文裏刀光劍影,似是在給朝廷下最後通牒。

    對此,朝中自有義憤填膺的官員們上書予以批駁。

    若只論脣槍舌劍,這些藩帥們大多出身草莽,手下也至多養了些幕僚和一兩個主事的謀主,又怎會是朝中百官的對手?百官們的文章個個精彩,佔住大義高度,又條條批駁在理。

    李曄令將這些文章榜示於衆,好教天下人看清是非曲直。

    孫儒遠在淮南,無論他做出怎樣過激的反應,都不足以影響到關中來,朝廷需重點關注的是李茂貞的反應。

    鳳翔與朝廷已書信往來、論戰了三個回合,一次比一次言辭更激烈,恐嚇的意味越濃。可最終,也只是停留在書文論戰,鳳翔並未出兵。

    朝廷稍稍鬆了口氣,索性主動送去鳳翔兵馬府印綬旌旗,結果未得入鳳翔境,李茂貞拒不領收……

    同樣被削減了大量權勢的朱全忠並未上書反對,自然也不會贊成,他看似保持了沉默。

    反倒是河中王重盈、河陽張全義、淮西趙昶、曹州刺史氏叔琮等人上書朝廷,申明不敢領收兵馬府印綬,並懇請聖上收回成命,無使天下再生事端。

    說的好像如今天下太平,而事端皆是天子亂政惹出來的似的……

    河中、河陽、淮西、曹州等地實際都是朱全忠的勢力範圍,而這些人的上書,明顯便是朱全忠的手段了。他根本無需自己親自下場。

    而對朝廷來說,這麼多藩帥大佬相約抗旨,單靠朝中百官的嘴皮子是無法解決的。

    好在李克用見狀,再次上書,痛罵王重盈、張全義等幾人爲虎作倀、大逆不道,並請旨領兵討伐,這才稍稍壓制了幾人的反對聲音。

    尤其是河中王重盈,他的領土與河東相接,不敢親試河東兵鋒,立即改口,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總的來說,朝廷置兵馬府系統,能起到的作用也差不多到此了。

    無論如李茂貞那般激烈相抗,還是如朱全忠這般沉默不應,他們拒不接受朝廷旨意,朝廷也沒有其他辦法。

    只能說,讓他們在大義名分上落下了詬病之處,並給了其他藩鎮討伐的藉口。

    眼下,自是無人敢主動去討伐朱全忠、李茂貞等,然而勢無常態,將來,一旦他們遭遇不利,可就難說了……

    最後,京畿兵馬府未設都帥,由天子、亦即天下兵馬大元帥統攝京畿兵事,內分設左、右僉事,分別爲張濬和孫惟晟,代天子處理兵馬府日常庶務。

    ……

    ……

    九月中。

    崔安潛回到長安,下設於京畿兵馬府的講武堂開辦。

    李曄特地將講武堂地址選擇在大明宮內、第一道宮牆外,此地原爲金吾衛駐地,如今荒置,倒正好可利用起來。

    崔安潛目前領太子太師、上柱國、清河郡公等職,均爲無實際職事的勳爵,返京後被授予京畿兵馬府大將軍、講武堂督辦,便是要總領講武堂一事。且以他從一品的極高官銜來操持講武堂,也可從側面體現講武堂的地位。

    崔安潛返京後,按慣例入宮面聖,並請示講武堂之旨要。

    李曄告訴他:無他,唯“忠勇”二字。

    崔安潛明白了,忠在前,勇在後,天子開設講武堂,從禁軍中選拔中層武將入學,首要是培養他們忠君愛國之心。

    隨後,當崔安潛獲知講武堂開設在大明宮內、天子眼前,他更體會到了天子的這層心意。

    故而在籌辦講武堂時,他也無需費心去規劃校場、借用器械等,甚至他回京途中特意趕寫的兵書文稿大概也用不上了,還不如多去翻翻經史子集,想想如何能跟這些粗鄙武夫們把君君臣臣的道理講清楚。

    當崔安潛開始着手去各軍挑選十將以下、什長以上的青年武將時,又發現了兩個問題。

    一、部分武將誤解了他的意圖,以爲入講武堂只是個藉口,實際是要把他們調離隊伍,奪他們的兵權。爲此崔安潛不得不耐住性子解釋,還拿國子監和太學來類比,讓他們明白,入講武堂便等同於做了天子的門生,才真正有大好的前程。

    跟武夫空口講道理,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崔安潛雖進士出身,但半生混跡行伍裏,早預估了這個難度,近些年來又處處受挫折,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多少說通了些。至於那些冥頑不化的,他也難得再多說,另招他人便是。

    二、如今的大唐已非往日,往日禁軍將領俱是勳貴家族出身,如今遍觀天子新設的六軍,幾乎全出身貧寒,那些中層武將中更是一個識字的也找不出來。

    不識字,還怎麼教他們忠君愛國?

    崔安潛回頭又去找杜讓能幫忙,從翰林院內借了幾個空閒無事的書吏來。

    講武堂首先不是講武,而是要教他們識字,再明忠君愛國之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