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217章 天子返京
    七月中。

    李曄回到京城,距四月初離京,不知覺竟已過去了三個多月。

    如果再從去年的籌備開始算起,爲了這場鳳翔戰事,足足用去了一年時間。好在有了一個不錯的結果,雖然李茂貞還未死,鳳翔賊人還未徹底剷除,但大局已定,只是要再多等些時日罷了。

    再看京城的四面長牆,城內市坊林立,以及大明宮的琉璃磚瓦,李曄心想,總算是把它們保住了。

    解決掉鳳翔逆賊後,能否中興大唐不好說,但關中是穩住了,歷史上曾發生的那些京城慘象,將不再重現……

    李曄回到禁中。

    自何氏以下,禁中嬪妃、太監都圍在御橋下,第一時間來接駕。

    見了天子,幾乎人人都是淚眼婆娑,哽咽不成聲:大家瘦了……

    其中尤以黃海哭得最傷心,他從人羣中衝出來,匍在地上、抱住天子雙腳就不撒手,而後放聲大哭,哭得感天動地,撕心裂肺……

    但他這番舉動並未得來李曄的和顏安慰。

    因爲黃海整個人又胖了一圈。

    這讓李曄十分不爽。

    他瘦了,黃海卻胖了,倒好似他領着朝廷健兒在外浴血沙場、辛苦打拼,結果福分卻讓這些閒人給享了……

    等李曄回到寢宮,取來銅鏡自窺,才明白“瘦了”不過是大家用來表達關切的一種話術,他本人非但未瘦,反倒壯實了些。

    要說他容貌上最大的變化,當是明顯比離京時黑了些。

    可卻沒一個人說他變黑了,反倒爭相說着不存在的“瘦了”……

    李曄方回來,就有點懷念軍旅了,至少行伍裏軍漢大多秉性耿直,有啥說啥,不似這禁中,個個都是人精,個個都話裏有話。

    算了。

    李曄不想再動腦筋了,累,他只想安生歇上幾天。

    ……

    ……

    李曄一共只歇得兩日,便不得不出來主持政務。

    這也是他改組朝堂後的一個弊端,他仿明朝中央體制,取締宰相,六部職事直接由天子一力裁決,可又沒有仿明朝建立內閣,所有事務便無人代勞,最後都得等着他來決斷。

    好在朝廷實際只控有關中一隅,其餘各地事宜,管了也是白管,各地奏報上來也不過走個形式而已,李曄可以一併轉於各部,叫他們按慣例處置便是。

    其實朝中事務也多爲務虛,諸如星象有異,祥瑞出世,修訂禮制,祠廟祭祀等等。

    當然,說這些政務爲虛也不恰當,因爲每一件看似務虛的事,當它被單獨挑選出來再稟報給天子,其背後往往有着某些實際的意圖。

    往常,李曄會耐心地聽完,再細細揣摩這些政務背後的意圖,並儘量做出最適宜的決斷。

    可如今的李曄卻沒了這個耐心。

    他只要聽得一兩句,或在奏牓上瞟一眼,明確這些事務於時局無補,不過是某部分人的利益糾葛,便直接喝止,或將奏牓扔至一旁,不予理睬。

    李曄這樣做,是基於他已有了武功傍身,不需要再跟誰客氣。

    這也是他自鳳翔返回朝中後,可以明顯感受到的一個變化。

    往常,不管是延英殿內諸學士,還是外朝百官,他們雖口稱聖上,表面上唯唯諾諾,可心裏未嘗沒有自己的小算盤,對於天子的決議,私下裏也是議論聲不斷。

    可此番從鳳翔歸來,所有人見天子,唯屏聲斂氣,垂手聽令而已。

    李曄自然也要利用他辛苦建立起來的威信,以提升行政效率。

    首要需處理的,便是已苦等了三個月的舉子們。

    唐代科舉已形成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科考的定製,自落第舉子黃巢發動暴亂,京師淪陷,天子行營偏居西川,大唐科考隨之暫停。黃巢草賊被剿滅後,先帝僖宗重返京師,科考重開,可此時的科考已殘缺不堪。

    鄉貢之路已斷,鄉試自然便廢止了。參考人數大減,且全爲門第出身的生徒(多爲國子監監生),殿試也沒了必要。只保留了會試,由禮部主持。

    會試在四月舉行,中舉名錄早已列出,只等天子親筆御批,再張榜告示。

    這一等,便等到如今七月,李曄回京。

    要處理此事也很簡單,李曄只需在禮部呈上來的中舉名錄上御批一個“可”字,或有興致,再在上面多落幾個字“四海才子,盡在此榜中,朕心甚悅”,然後再交由禮部去放榜。

    可李曄翻看那份名錄,崔某,杜某,韋某,共四十七人,單這三個姓氏便佔了三十個名額,餘下的,也多爲盧姓、李姓、裴姓……

    這樣的科舉,這樣取出來的舉子,有何意義?

    李曄又想,如今天下動亂,比的是刀槍和拳頭,耗費精力來改革科舉制,是否有這個必要?

    ……

    兩日後,延英殿。

    李曄如今不喜歡跟誰客氣,開口便道:“去年朝廷改制,令不少官員閒賦在家,朕常懷愧於心,且有才而不能用,亦爲憾事。實是朝堂上職務有限,不得已而爲之。今又開科取士,新有舉子四十七人,又如何安置?朕左思右想,科舉乃大唐祖制,又於國於民有利,不宜荒廢,然朝廷又無職位可供,四十七人太多,於是朕決意從中只擇取十二人上榜。卿等以爲如何?”

    殿內立時一陣慌亂。

    迫於天子天威,幾位大學士不敢過分議論,但他們不安分的坐姿,忍不住耳語兩句,已將他們內心的驚慌顯露無遺。

    他們方在偏殿裏等候時,還互相道喜,如今天子總算回來了,終於可以張榜取士了。

    要知道,那四十七名待入仕的舉子,於這些延英殿大學士們而言(除張濬),不是自家的子弟,就是姻親姑親或先師故交家子弟,一天不張榜出來,他們便一天不能安心。

    誰曾想,如今天子一句話,便要剔除掉三十多人。

    這四十七人已是他們精挑細選充分考量後的結果,已是少的不能再少,好不容易把各方訴求都考慮進去了。

    別說少三十多人,便是少一個人,都得出大亂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