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220章 李曄的退讓
    有了韓偓的謙詞,衆人便接着哄勸孔緯。

    “這便是了,老國公勿要自責。”

    可不想孔緯仍是不聽勸,頹然應道:

    “諸公一番好意,老朽心領了。

    “我朝科考,分常、制兩科,其中常科有六,曰進士、曰秀才、曰明經、曰明法、曰明書、曰明算,此次殿試科考四題,除最後一題外,俱在常科之中,何來出題偏陋一說?便是最後一題所考醫學,也曾名列制科之中,有過出題先例,亦不能稱之偏陋。

    “近年來,科考只應進士一科,似已成慣例,但卻無此定律,況聖上欲中興大唐,科考亦效仿盛唐事,諸科皆考,我等唯有稱頌之辭,敢有其他想法?因而,非是出題偏陋,實是學子們學藝不精,老朽既爲科考主官,取才不實,罪莫大焉。

    “更莫說,老朽身兼國子監祭酒,有爲朝廷培植俊才之職,而國子監內諸學,有國子學、四門學、太學、律學、書學、算學等。諸應試學子,既已有貢生之稱,當精通國子監內諸學,又如何會答不出試題……

    “哎,千錯萬錯,皆老朽之過。諸公勿要再勸,老朽這便去向聖上請罪。”

    原來孔緯已看得如此通透,其餘幾人確實無法再勸。

    相反,他們也都在自我省察,甚至有人預備同孔緯一道去請罪。

    這時已隱隱爲百官之首的杜讓能開口了。

    他不勸孔緯,反問向韓偓:“如此多白卷,聖上可說了什麼?”

    韓偓回道:“聖上並未看答卷。”

    所有人都是一驚:“你說……聖上未曾看答卷?”

    而後鎮靜下來,開始細細品味天子如此舉動的背後含意。

    “確實未看。今日殿試時,聖上只出題,其餘時間,既未多看考場學子,亦未曾看過答卷一眼,一直埋頭批閱奏牓。”

    韓偓詳細回道。

    並將臨別之前,天子的囑託一併轉與幾人。

    崔胤聽完,連忙讚道:“聖上方從鳳翔回來,剛料理了軍務,又忙着處理朝政,古來人君勤政,莫過於此啊。”

    大概是方纔影射了天子出題不當,所以他此刻得抓緊機會再誇回來。

    可無人應和。

    其餘幾人正全心思考天子此舉的寓意。

    天子重開殿試,又親自現場出題,出的題又不合常規,分明是要拿此次科舉來做文章,藉機整飭朝綱。

    學子們紛紛交出白卷,也給了天子絕佳的理由。

    可天子卻又不看答卷,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

    爲什麼?

    而且聽天子的交待,只要不選出優異答卷,他便永遠不會看這些答卷……

    杜讓能已經想明白了,執起孔緯的手,搖了搖頭道:“老國公無需再去請罪了,只是……哎。”

    孔緯也明白了。

    從一開始,天子就沒有要爲難他們的意思。是他們妄測聖意了。

    天子重開殿試,是因爲他了解科考現狀,痛心不已,但又不忍心來問罪他們這些親信臣子,故而用這種方式來警醒他們,希望他們能真正選出俊才,爲朝廷出力……

    孔緯既羞且愧,唯有面朝北面天子禁宮所在,躬身自道:“老臣有愧聖恩。”

    其餘幾人也一併向天子隔空請罪:“臣等必誠心悔改,勉力發憤。”

    杜讓能再面朝諸大學士道:“聖上用心良苦,我等既爲臣子,豈有不忠心侍奉的道理?聖上所出四題,既是出給考場學子的,也是出給我等的。觀聖上之意,是希望我等少些空談,多點實務,勿論學問之高下,凡於社稷有用,皆當學之習之。願與諸公共勉。”

    其餘幾人響應杜讓能號召,互相拱手道:“共勉。”

    ……

    李曄終究還是選擇了退讓。

    大唐科考,最大的弊端在於不糊名。

    若要改革科舉,便當是啓用糊名制。

    因爲科考的最大作用,尚不在取四海之才爲朝廷所用,而是調節社會關係,維持整個社會的活力。

    若非如此,後世如明清已完全僵化、徹底拋卻實務的八股取士,憑什麼能比門類齊全的唐代科舉發揮更大的作用。

    說到底,就是因爲大唐科考不糊名(糊名制其實開創於唐,但只短暫推行後便廢止)。

    所以,當門蔭、薦舉、授功等其他入仕途徑閉塞後,當勳貴和豪族們也開始把目光投向科舉仕進後,一般門戶子弟便再也沒有入仕途徑,更別說貧寒子弟了。

    階層固化,無論在什麼時代,都只會導致一個極其可怕的後果。

    而且這樣的科舉於皇權並無益處。

    道理很顯然,舉子們中舉,全靠了自己的出身門第,中舉後當感激回報的,自是自己的家族,而非朝廷,非天子。所以終唐一代,文人對於皇權的依賴和擁戴,都與後世宋明清的士大夫們相去甚遠。

    這根本就不是重文或重武的問題,根源出在了取士方法上。唐代興辦了科舉,較先前南北朝時期有了長足進步,也更好地集結了全國資源來爲皇權服務,但終無法與後世的宋明清相比,它始終未能去除掉門閥大族對於集權的干擾。

    李曄看得很明白,但他還是選擇了退讓。

    那些門閥大族,如今都位列朝堂,李曄得依仗他們來治理內政,而非與他們全面決裂。

    而且,從根本上來說,李曄身爲天子,皇權的代表,如今已與代表門閥大族的朝臣們綁在了一起,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

    李曄得依仗他們,而他們,只能在攀附自己身上,才能維繫自身和家族傳承。

    或用後世矛盾論的觀點來分析,於李曄而言,如今的主要矛盾是藩鎮割據,是對外,只有集中力量先解決了這個矛盾,然後才能處理其他內部的次要矛盾。

    所以李曄退而求其次,只選擇重開殿試,以此來跟朝堂大臣們敲個醒鍾。

    你們公器私用,利用朝廷科舉來推舉家族子弟接任,朕知道,朕也可以答應,但你們必須得舉薦出真正有才幹的人來治理朝政、來輔佐朕。若你們連這個基本要求都達不到,朕隨時可以否決。

    當然,李曄做如此退讓,也與眼下朝廷羸弱,實際無力挑選天下才幹有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