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228章 榷價
    王珂顯然是有備而來。

    所謂榷鹽法,指鹽民產出食鹽後,由官府統一採購,再統一賣給商販,再由商販帶入市場上銷售。可以看到,整個過程中官府其實什麼都沒做,生產、轉運、銷售三大環節一個都沒參與,純憑着對資源的佔有權,坐地數錢。

    就這,王珂居然能羅列出他們王氏經營河中鹽池的種種困難,還像模像樣地給出了諸多改善經營、降低鹽價的措施。

    自然事先有了精心準備,才能編得出如此多瞎話來。

    李曄只管聽,任他如何編話,均不吭聲。

    這些都是廢話,只需等他給出最後的數目……

    王珂卻遲遲未能報出價來,他其實內心很猶豫。他來之前得伯父親口囑咐,每鬥鹽不得低於一百一十文,這也是自榷鹽法實施以來,河中曾常年報出的鹽價了,絕不能再低了。

    可再瞧身前天子一聲不吭的冷漠神情,一百一十文絕換不來點頭,指不定還會觸怒天子,給河中帶來滅頂之災。

    “聖上明鑑。近來天下多不太平,河中也是動盪不安,安邑、解縣兩地鹽民多離家逃亡,伯父能維持鹽池產出,已是多方努力,稱得上毀家紓難……故而鹽價教往常較高,定在百五十文一斗……”王珂不得不給出具體數目,“今聖上親自過問,王氏自不敢懈怠。伯父說,哪怕是傾家蕩產,也絕不能讓朝廷爲難,讓聖上勞心……故以後輸往關中食鹽,只按先前的鹽價,定百一十文一斗。”

    一百一十文,再加上沿途津渡關卡盤剝,商販居中謀利,等到了關中的市場上,至少在一百八十錢往上。

    這與李曄想要的結果相去甚遠。

    李曄搖了搖道:“也就不委屈你們王氏了,還是由朝廷來打理河中鹽池吧。你也退下吧。”

    說罷,不管王珂還想如何解釋,直接下令將他送出帳去。

    ……

    看來王重盈已徹底被錢財脹昏頭了。

    他佔着河中鹽池,一份力也不用出,只待鹽民們晾曬出食鹽後,以十文錢統購,轉手再賣給商販,便是一百五十文錢。

    甚至河中府的官吏都不用出面,他們照搬了朝廷的鹽引制度,只需將鹽引賣給商人,然後商人憑着鹽引自去鹽民那裏買鹽、再轉運銷售。

    什麼都不用幹的王重盈,每鬥鹽便可毫無風險、毫無付出地淨賺一百四十文錢,而河中鹽池每年產鹽在一百二十萬斤往上,如此算下來,每年當有多少財富落入他王重盈的腰包,當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王重盈卻仍不知收斂,不知滿足,在如今朝廷兵馬隔河相望時,他仍要拿出他貪得無厭的可憎面目,妄想繼續維持他的暴利。

    李曄另知道,王重盈爲了討好朱全忠,在年初宣武軍開赴淮北時,藉着祝壽之名,他一次性便孝敬了五十萬貫錢;與之對比,去年年底各地入京貢賦,河中向天子所獻,加起來不到三萬貫錢……

    當晚,李曄便召集諸將,商議出兵。

    孫德昭獻言道,據探馬多日觀察,河對岸防禦不整,尤其近兩日隨着王珂渡河來參見,對岸防禦越發鬆懈。所謂兵貴神速,應及早渡河。

    李曄同意了這個計策。

    既要出兵,便得安兵家的規矩來。出其不意,便是兵家所言取勝之道。

    既然河中以爲朝廷在跟他商議,那也就是朝廷出兵的良機。

    至於韓建指派的司馬鄴和華州人馬尚未過渭水,李曄也無暇再等了。若韓建同時還在和王重盈有來往,那華州兵尚未出境,當又可做爲迷惑王重盈的一個因素。

    次日,豔陽高照,河面上風波不起。

    李曄親自去了趟蒲津渡口,上下觀望,只見得寬廣無垠的黃河至此處陡然變窄,而水勢卻並未因此加急,當真是一處天然的好渡口啊。

    是夜,河面上放出渡船。

    李曄再次叮囑鄧筠,搶佔對岸渡口後,只管修繕工事,原地堅守,未有軍令不得出擊。

    一隊隊軍卒上了船,一隻只船朝對岸劃去,消失在夜色中。

    待到遠處忽有弓矢聲響起,李曄再令岸邊軍隊齊燃火把,大聲喧譁,以聲援先鋒渡河部隊。

    只持續了不到半個時辰,對面的聲響便停止了,另有大片火把被燃起,幾支同州兵旗幟在高處使勁搖晃。

    信號收到,鄧筠部已輕鬆搶佔了對岸渡口。

    ……

    這一次王重盈的反應就迅速多了。

    僅隔了一日,便再度派王珂來求見天子。

    給出的價碼也有誠意多了,應允凡河中運往關中食鹽,只榷價七十文一斗。

    李曄這時也才報他預期中的價格,每鬥三十文。

    王珂料到天子還會壓價,可沒料到竟又壓下去了一大半,遠低於他從伯父王重盈那裏得到的底價,只得再次返回河中商量。

    中間免不了拉鋸一番。

    鄧筠也在對岸擊退了一次所謂“山匪”的進攻,朝廷又派了五百人過河支援……

    最終才商定,凡河中輸往關中食鹽,榷價三十五文一斗。

    李曄另勸告王氏,最好派官兵隨同輸運,以免商人貪利,領着輸往關中的鹽引卻轉手高價賣與其他地方,若最終導致輸往關中的食鹽數量減少,依舊是經營不善,朕隨時可下詔收回河中鹽池。

    朝廷兵馬隨之撤回蒲津渡,也隨之撤出了蒲津關。

    當然在撤出蒲津關前,李曄也得到了韓建的承諾,絕不敢在食鹽上胡亂加錢。

    ……

    回京城中,李曄再安排了相應善後事務。

    如今有了低價穩定的食鹽來源,朝廷也當重啓鹽引制度。根據食鹽數目發行相當的鹽引,另要考察購買鹽引的商賈資質,並在同州蒲津關外設立一榷鹽司,監管食鹽買賣,如此方能儘量確保關中食鹽穩定。

    至於朝廷發行的鹽引價碼,暫定在一百一十文每鬥。這也是自中唐施行榷鹽法以來最恆定的價碼。

    畢竟這是個動亂時代,時時都得爲戰事準備,朝廷的開銷也很大。

    而朝廷蓄養民力後,總得通過一定的形式徵收上來。通過食鹽的方式徵收,自是比賦稅和徵役的方式穩妥得多,也隱蔽得多。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