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變 >第363章 南下準備(十四)大木倉
    等到朱載壡與那三位無錫的富商交流完畢之後,這時間啊已經日近黃昏了。

    朱載壡揉了揉太陽穴,此刻他的腦袋已經有些發脹了,沒辦法一直在處理事情,而且這事情還沒有結束,他要去趁着天色還在,要去看看造船的進程。

    朱載壡從椅子上站起身來,往前邁動步伐的時候,停頓了一下,下意識扭頭看向了身後的那張桌子,桌子上有着大量的題本和奏本。

    唉,不消停啊,不消停啊,這當權者若是想要勤勞一些,那真的是有着太多事讓自己去抓了啊。

    好在這些題本和奏本的內容已經精簡化了很多,大量無用的語言都被剔去了,這讓朱載壡感覺到自己的改革是在潛移默化整個帝國的。

    讓整個帝國的體制變得不再像過去那邊僵化,這是朱載壡現如今最大的心願。

    再叫上管懋光等人之後,一行人數百人,出了這太平門,就浩浩蕩蕩往着南京大木倉方向去了。

    他打算先去大木倉。

    這古代啊,木頭是一種極爲要緊的戰略資源,而且大量的建築也必須要用到這些大木,所以在兩京地區都設立有大木倉,用以存儲大木。

    大木倉可不是一個倉庫,而是指一片區域。

    若是後世來到北京,便能知道,在北京西單,有個大木倉衚衕,這一整個衚衕最初都是存放木頭用的,也就是說這一整片衚衕都是大木倉。

    這大木倉當中還有塊特殊的區域,就是類似於後世朱載壡的菜鳥驛站,它被稱爲神木廠。

    這神木二字,自然是因爲那各地進貢的大木都是品質上好的木頭,所以被稱爲神木。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這兩京地區都有。

    而且南京的規模更大。

    因爲南京更像是一箇中轉站,而北京也就是順天府則像是終點站。

    大量的木材想要運到北方的順天府,所經歷的途徑一般就兩條。

    一條就是大運河,這大運河確實是功垂千古啊,這隋煬帝的格局也遠非一般的帝王所能比擬啊,就是好大喜功,過於求成。

    無論是浙江,還是四川,亦或是兩湖地區的,都可以通過長江最後再通過運河,之後抵擋順天府。

    當然了,這一過程往往是需要極爲漫長的時間。

    就比如四川,像那四川的木頭,要通過嘉陵江與岷江入長江,最後再通過運河送到順天府,這時間差不多要花費四年的時間!

    不過呢,好在這些木材因爲存量多,所以一直是連綿不斷的,也就彌補了這時間漫長的這一點缺點。

    至於另外一條啊,則是主要供應給順天府大木倉的。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它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山西桑乾河而後再經由海河體系,往永定河這邊走,最後運往順天府。

    所以整體上來說,這順天府木材的來源是比應天府要多的,但是其數目總量,還是應天府更多。

    這應天府大木倉的倉庫三千六百間,哪怕在正統年間,朱載壡若是沒有記錯,就有着庫存木材三十八萬根。

    這些木頭甚至可以追溯到宣德年間,這就是帝國的底蘊!

    這大明建國百年,很多東西積累下來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就看能不能被合理運用了。

    朱載壡這一行人一路想着,最終在過了數刻鐘,抵達了大木倉。

    整個大木倉的區域,入目所見的,全都都是巨大的木材。

    那些個木材有些是放在草棚之下的,但是更多的是放在露天的黃泥廣場上。

    這些巨大的木材是需要時間來不斷陰乾的。

    也就是要通過大量的時間來將木頭內部的水分進行風乾。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這一點要求是很嚴格的,尤其是用在這造船上,若是用那種沒有風乾的木材去製造戰船啊,那麼這些船啊,不出兩年便會整體腐敗掉。

    所以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於木材的陰乾都很是看重。

    像是北歐地區的瑞典,朱載壡之前聽說過一個故事,就是在十八世紀種植了上萬棵橡木,等到兩百年之後,它們終於成材了,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木製戰船的用武之地了。

    不過從這種無用之舉也可以看出好的木材對於造船業的重要性。

    明朝地區也很是重視這一點,因爲這不單單關係到造船,也關乎到大量的宮殿建築。

    因此在各地都有着大木的物料辦納。

    當然了,基於明朝政府這種小政府,小稅收的體制,他是不可能將大量的銀錢去耗費在這種事情上,就算他想要耗費也沒有多餘的銀錢。

    哪怕是那種關係到國家整體物資通暢的驛站系統,也是通過大量的攤派來進行維持驛站的運營。

    所謂攤派,其實就是另類的稅收,每一年經費多少,先有個數目出來,而後中央補一點,地方上補一點,剩下的就是百姓進行分擔了。

    因此這明朝的稅收啊,看起來很低,但是因爲種種不合理的攤派,導致整個民間的負擔是很大的。

    那大木辦納的也是一樣的,大量的徭役被各地官府徵發,這些對於官府來說是免費的勞力大量承擔着諸如勘探、砍伐、運輸、收貯等工作,有時候甚至會擠佔掉百姓本身的農忙時間,最終極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因此造成了極大的社會矛盾,所以有一些有識之士會提出一些異議,就比如說那明朝中期的著名經濟學家,也是改革家之一的桂萼,就曾經上書過《修省十二事疏》。

    說那兩湖地區,諸如黃、德、荊、嶽等府所轄州縣,每州派夫一千者多是常態,這單單湖北一地,有着不下五十處需要的勞力就不是小數目,一年當中差不多有三萬多人。

    這三萬多人,背後所代表的就是三萬個家庭,若是發生了一點變故,單單這湖北一地就能產出六七萬的流民啊。

    到了後期,也就是正統之後,整個明朝政府也開始了改革。

    那就是徭役銀製度,通過點檢法,將一部分需要服徭役的百姓選出來,這些人只需要出工食銀即可,而後官府通過這些銀子去招募應役的流民。

    但是大木辦納,不單單徭役這一個問題。

    又比如嘉靖年間的洪雅縣,那洪雅縣啊,雖說也在四川,但是這產出的木材不是那種好的木材,不要說什麼楠木了,就是連那種杉木這個縣當中也少見啊。

    不過,就是這樣的縣,每年也必須要承擔一部分的採木量。

    這就很離譜了,所以這縣也只能進入邛筰、牂牁去採用,也就是所謂邑不可爲,均派他郡邑。

    “正好,這木頭正好可以用來做那封舟戰船。”

    那封舟戰船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時代的最強戰力,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航空母艦,這種戰船算是有劃時代的艨艟鉅艦。

    那戰船的長度差不多在二十丈,換成後世的標準,就是超過了六十米了。

    船形如梭子,上下一共三層甲板,整個甲板上下一共能配備火炮二十四門,其中啊,這上層甲板,能排列中炮十六位、中層甲板能列大炮八位。

    船底用鐵包,縫以鉛灌,很是堅固,尤其是那個桅杆,差不多有着十八丈高,都是用鐵包裹着的。

    甚至整個船還有兩口水井,當然了是人造的水井。

    在前幾年,那行人司,在出使琉球國的時候,就是乘坐了封舟。

    不過因爲動力的原因啊,這船主要還是靠着中式的硬帆,所以在這行動上是不太快速的,甚至有些緩慢的。

    但就是這樣的船隻,也不過相當於當年鄭和船隊當中的小號寶船。

    這其實反映出了一個極爲殘酷的現實,哪怕是朱載壡也不得不去承認的,那就是整個明朝,不,應該是整個中國的造船技術其實是在緩慢下降的。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因爲海禁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技術,很多高超的技術已經失傳掉了。

    而這次造封舟戰船,朱載壡也是希望能延續這一技術,甚至於將這一技術重新發揚光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