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史上最強太子 >第404章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
    確實,讓郭翀做狀元,跟朱標有着很大的關係。

    在歷史記載中,朱元璋也覺得郭翀長得太難看了,恐怕有失大明帝國的體面。

    於是乎,他讓年少英俊的吳伯宗做了狀元,貌醜才高的郭翀做了榜眼。

    如此作爲的效果,其實並不好。

    吳伯宗少年得志,頗有些恃才傲物。朱元璋讓做翰林典籍,吟詩作賦,他幹得相當不賴。但是,朱元璋想提拔他,讓他做太常司丞,幹些實務,他就不樂意了,堅決不奉旨。好吧,不做太常寺丞就不做太常寺丞吧,朱元璋改讓他做國子司業,也就是做最高學府的副校長,夠清貴吧?結果,吳伯宗還是不願意離開朝廷中樞,再次推辭。

    朱元璋大怒,直接將吳伯宗貶金縣教諭。後來,吳伯宗好不容易清醒了些,官場沉浮,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吧。結果,又扯進他兄弟舉薦不實的案子裏,降爲檢討。此後不久,就鬱鬱而終了。

    假如,吳伯宗當初就得到他應該得的榜眼,想必也就沒後來那麼驕傲了,不會仕途如此不順。

    郭翀更慘,因爲相貌醜陋,被奪了狀元,大受打擊。僅僅做了個“吏部主事”的官職,就淹沒在歷史中了。

    朱標既然知道這段歷史,當然要有所勸諫。

    當然了,朱標維護郭翀、吳伯宗的名次,也不僅僅是爲了郭翀、吳伯宗的前途着想。到了他這個身份地位,主要考慮的是,不是某個人的前途,而是一件事對整個大明帝國的影響。

    朱元璋也是如此。

    所以,今天朱元璋,直接將朝廷內部,關於郭翀、吳伯宗二人名次爭執之事,在奉天殿內說出。

    朱元璋道:“確實,你應該感謝太子。論才學,你的卷子,的確應該名列第一。但是,無論是左相李善長,還是右相胡惟庸,甚至是這場科舉的主考官宋濂,都勸咱讓年少英俊的吳伯宗做這個狀元郎。至於你郭翀麼……給個二甲第四名也就罷了。郭翀,你知道是爲什麼嗎?”

    “臣知道。”郭翀道:“微臣這個狀元郎,代表着國家的臉面。如果,朝廷因爲微臣貌醜,對微臣的名次進下調,其實也是……理所應當。”

    “但是,太子卻爲你說了話。你知道爲什麼嗎?”

    “微臣不知!”

    “標兒,說給他聽。你將朝廷的考慮,說給天下人聽。”

    “是。”

    朱標從朱元璋旁邊的座位上,站了起來。

    他朗聲道:“朝廷取士,一來,是爲國選才。二來,是公平取士。如果純從選才的角度考慮,我大明原來實行察舉制,似乎也無不可。畢竟,實行察舉制的我大明,驅逐了韃虜,恢復了華夏,再造了天下太平。同樣地,如果單純從選才的角度考慮,科舉最應該考的就是策論,而不是什麼三科取士。如果單純從選才的角度考慮,朝廷也不必分什麼南北榜,直接一榜即可。所以,朝廷科舉,最主要其實就是三件事!”

    郭翀道:“敢問太子,是哪三件事?”

    “公平!公平!還是公平!科舉形式要公平,三科取士,讓寒門學子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科舉過程要公平,分爲南北榜。最後的殿試,朝廷更要堅守公平的原則!總而言之,朝廷要儘可能讓我大明子民,無論高矮胖瘦,無論相貌美醜,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感受到公平,都面臨同一個標準的選拔!選拔上了,從小的方面來說,就能進入仕途,獲得個人的富貴。從大的方面來說,能夠一展抱負,爲國效力,甚至青史留名!”

    頓了頓,朱標緩緩向郭翀,乃至於衆多進士看來,道:“你們說,狀元郎郭翀,貌醜否?”

    “醜!”

    畢竟,學校裏的教諭,都不準郭翀入學。說他不醜,完全是昧了良心。

    “你們以爲,如此貌醜之人爲我大明狀元,是有失我大明尊嚴呢?還是更能說明,我大明唯纔是舉?”

    “唯纔是舉!”

    “最後,你們以爲,這場科舉公平否?”

    “公平!”

    進士們齊聲答應,聲震殿瓦!

    不知多少人聲音有些哽咽,不知多少人眼圈有些泛紅!

    必須說明的是,如果朱標這話,是對那些察舉制官員說的,可能他們心中沒多少觸動。畢竟這些人要想在家鄉脫穎而出,肯定非富即貴。他們本身,是“不公平”的受益者。

    但是,朱標這話對科舉制官員說的,那就完全不同了!

    他們是“公平”的受益者!

    若不是朝廷開了科舉,他們怎麼可能,站在這裏?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他們來說,就是最高的理想,就是最大的天理!

    現在,朝廷以貧寒貌醜且才高的郭翀,誰能說這場科舉不公平?誰能說大明朝廷,不是存在着朗朗青天?

    事實上,這也正是朱標的目的!

    的確,“察舉制”和“科舉制”,目前看來,對朝廷來說差不多。但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以後可未必。

    公平!

    讓公平的信念,紮根在這些大明進士的心中!

    這些進士們逐漸升官,公平的理念,將逐漸紮根在朝堂上的官員的心中。

    這些進士們教化子民,公平的理念,再慢慢逐漸紮根於天下子民的心中。

    誠然,這種信念的灌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這不正說明,朝廷應該從一件件事上潛移默化嗎?

    想想吧,當大明子民爲農時,種好田地即可,不受貪官污吏之勒索。當大明子民做工時,以技藝和勞力獲取收入,不受不合理之盤剝。當大明子民經商時,貨通天下,在朝廷律法範圍外不受任何巧取豪奪。當大明子民爲官時,以能力和政績說話,能者上庸者下。

    這樣的國度,豈是察舉制官員爲主體的朝廷,能辦到的?這樣的國度,天下誰不想投奔?天下各國的人才,誰不豔羨?

    天下,又何人能敵?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