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史上最強太子 >第413章 定緬奇計,西部淘金
    緊趕慢趕,終於,在洪武七年的除夕那天,八十七輛滿載着繳獲的旗幟、印信,乃至於黃金、白銀、珍珠、玉石、麝香、象牙、牛黃、沉香木等戰利品的大車,駛進了南京城。

    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朱樉請示如何處置雲南乃至於緬甸善後之事的奏章。

    “大理段氏倒是好說。他們主動歸降,有功無罪。就如此陳友諒的陳家一樣,任由大理段氏在段家的府庫中挑選財物,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然後,全送往南京安置吧。整個大理,也改土歸流,用朝廷流官治理。”

    朱元璋用湯匙取了一勺百花蜂蜜,一邊慢慢品嚐着,一邊說着對大理段氏的處置。雲南四季如春,百花盛開,蜜蜂採百花而成蜜,質量最佳。朱樉送回來的戰利品中就有這百花蜜,真是一片孝心了。

    不過,朱樉再大的孝心,也解決不了,現在朱元璋面臨的難題。

    朱元璋微微皺眉,道:“最難的,就是麓川的思倫法和緬甸了,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好處置啊!”

    “父皇英明!”

    朱標拿了一支玉釵隨手把玩着,道:“東北、高麗,都不算難處置,朝廷移民即可。移個一兩百萬人建集體農莊,華夏的根也就紮下了。難的是,這大理再往南……氣候酷熱,瘴疫甚多,調了軍隊過去,就算不打仗,一年也能損個一兩成。咱們能在當地駐多少兵?駐的少了,意義不大。駐的多了,朝廷的壓力太大。對於普通華夏百姓來講,南邊就更是畏途,不敢進行移民了。”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當初大元佔領緬甸部分地區,設了個緬中行省,結果不到四年就行裁撤。實在是,打勝仗容易,長治久安卻難。人家緬人往老林子裏面一躲,瘴疫甚多,毒蟲、蟒蛇、螞蟻、毒蚊遍地都是。不熟悉本地情形的人,別說打仗了,進去了就出不來。所以,大元朝廷實行的就是以夷制夷,也就是用麓川治緬甸之策。麓川,就是大元的平緬宣慰司。麓川的當家人,也就是大元的平緬宣慰使。大元治麓川,麓川治緬甸。問題是,這個局面,咱們大明能接受嗎?”

    不得不說,大元在雲南的統治,不能算不高明。

    比如對於緬甸吧,氣候潮溼悶熱,熱帶雨林衆多,氣候和華夏差距太大,根本就沒辦法維持長期的駐軍。

    所以,大元朝廷最終採用的,就是用麓川(後世的雲南麗江附近)的土司勢力,控制緬甸。

    那麼麓川,願意不願意聽不聽大元朝廷的呢?

    當然不願意聽了,人家也是有十幾萬大軍的,更是有野心的。畢竟,那是曾經建立了“大卯國”的存在!

    所以,大元就是要揪着這“大卯國”揍。雖然有勝有敗,但大致上,還是勝多敗少。

    “大卯國”呢?非暴力不合作,大元對他們暴力幾次後,也就合作了。所以,麓川勢力一方面臣服大元,一方面控制着緬甸。與此同時,也算幫大元間接控制了緬甸,維持住元朝老大的身份。

    這個局面,大元也不算不能接受。

    現在,大元沒了,球踢到了大明的腳下。

    如果大明延續大元的辦法,也不是不行。比如現在,人家麓川的思倫法就派兄弟來稱臣納貢了嘛。只要朱元璋點頭,就能繼續按照老規矩辦。

    不過,如果明朝野心甚大,要將麓川乃至於緬甸,徹底納入掌控之中,可就不好辦了。

    比如說,打不打麓川?真把麓川消滅了,緬甸沒了太上皇,可就抖起來了。

    那就不能繼續進攻緬甸嗎?

    緬甸的氣候,中原部隊實在難以長期駐紮,移民更是困難。所以,緬甸即便打下來,也意義不大。

    什麼?派遣藩王治緬甸?藩王手下也得有足夠的兵馬作爲基本盤,維持統治不是?如果不惜代價駐軍……以大明的國力,恐怕猴年馬月才能統一寰宇。那還不如留着麓川熟門熟路地控制緬甸,大明攻佔其他容易控制的區域呢!

    必須說明的是,在歷史記載中,大明還真把麓川滅了。

    大明從正統六年,到十四年曆時九年之久,出動幾十萬大軍,甚至聯合緬甸人,對麓川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征討,基本上把麓川勢力消滅了個七七八八。

    但這樣做的效果,其實並不太好。

    其一,大明在麓川之消耗了太多的實力,間接導致了一年後土木堡之變的慘敗,大明由盛轉衰。

    其二,麓川完蛋了,緬甸抖起來了。原本的緬甸,一分爲三,三個王朝互相攻打。這三個王朝,都受麓川這個太上皇的控制,基本維持着均勢。麓川完蛋,權力出現真空,緬甸一統,成爲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對大明更具威脅,完全無法控制。

    當然了,大明藉着這場戰爭,將麗江附近基本消化爲華夏熟土了,也不算全無所得。只是這場大明出動幾十萬大軍發動的這場戰爭,失大於得,不能算是什麼划算的買賣。

    要解決麓川和緬甸的問題,還得是另闢蹊徑。

    朱標想了一下,道:“兒臣以爲,解決緬甸和麓川的關鍵,就在於一點,人!只有華夏子民,徹底在一個地方紮下根來,此地才能算爲我華夏所有。否則,耗費大量國力地單純駐軍,只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罷了。”

    “所以,標兒你還是想,對緬進行移民?”

    “確實如此。如果,我大明有十幾萬子民,紮根緬甸,何事不可爲?怎麼?緬甸本地人能熟悉本地的山林,我大明子民就不行?這些大明子民適應改造過的環境,難道不適合軍隊大明駐紮?沒那個道理!說到底,當初的江南之地,也被我華夏人視爲瘴疫之地啊!是我華夏先民,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的耕耘,才讓江南成爲魚米之鄉,變成了我華夏的根本之地。”

    朱元璋道:“但是,當初我華夏,之所以能開發江南,主要是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失了北方之根基,不得不爲。現在麼……說實話,沒到那個地步。就算咱朝廷再不講理,也不能逼着老百姓,進行十死四五乃至於七八的移民吧?”

    朱標微微一笑,道:“威逼不成,但是……利誘呢?”

    “利誘?如何利誘?”

    “兒臣給父皇講個故事吧。有一個國家,經過種種手段,忽然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但是,那地界太荒涼了,國民都不願意去開發。即便,國家規定,只要一兩銀子十畝地,都沒人願意去。父皇知道,那個國家,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嗎?”

    “如何解決?”

    “那個國家的朝廷,宣佈那片土地上有着金礦。誰挖出了金子,只要繳納一定的稅收,就是誰的。並且,暗中派人,宣傳窮小子去了這個地區非常容易就發了大財的故事。結果,國民們沸騰了,爭先恐後的去那荒涼的地區淘金。少部分人的淘到了很多金子,成爲富豪。絕大多數人,當然沒有淘到金子。但是,沒關係,那些淘金客得要喫要喝吧?有人淘金不成,就開始種田、養殖、種菜。那些淘金客需要住宿、休息娛樂,需要淘金的工具吧?有人改行做了商人,爲淘金客們進行這些服務。漸漸地,那片荒涼的土地,淘金已經不是主業,但是人越聚越多,越來越是繁華。那個國家朝廷的本來目的,也就達到了。”

    朱標所說的,其實是美國西部大開發的故事。當時,美國都規定,一點二五美元可以購買六百四十畝荒地了,都沒起到太好的效果。但是,黃金的誘惑一出,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

    “此計的確是治國妙計。但是……”

    朱元璋沉吟道:“標兒所說的那個荒涼地區,本身是確實有着大量的黃金的吧?只是沒有朝廷所宣傳的那麼誇張而已。現在,咱們要想大明子民心甘情願移民緬甸,緬甸也有足夠的黃金,或者類似的東西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