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人多,拍花子們也會趁機出來活動,一會出去大家都不要分開走知道嗎?”等唐慎的空檔雲桑趁機給娃兒們灌輸安全意識。

    唐柏鶴信心滿滿揮着小拳頭道:“娘,我不怕,拍花子敢抓我,我一拳給他打成大豬頭。”

    “我給他打成大牛頭。”唐柏年不甘示弱道。

    “這麼厲害?那你們倆先打一場瞧瞧,看看是先變豬頭還是變牛頭。”唐慎涼涼的語氣伴着腳步聲從走廊裏傳來。

    “不要了吧……打完燈會也結束了。”唐柏鶴縮着脖子,聲音越說越小聲。

    “那出門在外應該怎麼做?”

    唐慎一行人的身影在廊頭處逐漸顯現出來,紅色的光影將他的臉映得更加嚴肅。

    兩人急忙應道:“不能分開!”

    唐慎對他們的乖順很滿意,點頭道:“出發吧。”

    “耶——”小蘿蔔們頓時大聲歡呼起來。

    唐慎將手上的披風遞給雲桑,“夜涼,帶上披風。”

    “我倒是忘了,給他們幾個也帶一件吧。”

    “不用。”唐慎伸出一隻手,攔在她身後,輕推着她往前走。“男兒郎皮糙肉厚,冷冷更健康。”

    孩子身上都有三把火,不怕冷。

    看他們那蹦蹦跳跳的樣子哪裏會怕冷,帶了一會還要給他們提着,多麻煩。

    “……”這是親二叔嗎?

    一屋子老老少少出了門,雲桑將大門鎖上後跟在隊伍的尾端。

    出門後,不時的看到一羣羣孩童肩上扛着一輪月亮手舞足蹈的悠遊在巷子裏,朦朦朧朧的亮光彷彿真的邀了月娘來到凡塵。

    “哇,他們在幹嗎呀?”小蘿蔔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景,好奇的問道。

    青禾娘笑着道:“他們這是在遊月娘呢。”

    這種月娘是用竹子開成蔑後再紮成月亮形狀的骨架,然後糊上毛邊紙就成了月娘燈籠。

    到了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的肚子裏點上臘燭,扛在肩上。

    燈籠發出一層朦朦朧朧的金光,隨着孩子們穿過大街小巷,這就是遊月娘。

    “原來這就是遊月娘呀!”唐柏鶴羨慕道。

    他們在村子的時候,從來沒見過遊月娘。

    喫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人會去做這種不當喫不當喝的玩意兒。

    剛踏入長榮街,熱鬧的氣息撲面而來,千燈同輝把街道照得猶如白晝。

    街道兩旁擺了許多臨時搭建的流動攤子,有飾品攤子,面具攤子,小食攤子,各種草編小玩意的攤子,最多的還是燈籠攤子。

    “聽說福寧樓那裏可以免費猜燈謎呢,咱們去那裏看看吧。”唐柏鶴躍躍欲試的提議道。

    “可是我想去月老廟看盪鞦韆。”唐柏年道。

    “這有什麼,一會還有英歌舞,舞獅舞龍隊的大巡遊呢。”

    唐思遠的話音剛落,街頭那邊突然傳來一記綿長的敲鑼聲。

    “鏘——”

    緊接着是“咚咚鏘咚咚鏘,鏘咚鏘咚鏘……”

    一時間鑼鼓喧天。

    聲音越來越近。

    “巡遊隊來啦!”隨着一聲叫喊街上的行人快速的往兩邊退去。

    走在前頭的小胖連忙指揮着小蘿蔔們隨人流往旁邊擠去。

    一個肩上扛着彩旗,旗柄上掛着個大銅鑼的男人出現在剛纔緊急讓出來的街道。

    男人每隔幾息就敲一下擔在面前的大鑼,提醒着路人及時避讓。

    緊接着一個舉着醒獅隊牌子的少女踏步而來。

    少女的身後正是敲得震耳欲聾的鑼鼓隊,鑼鼓隊後面是個帶着頭套的大頭佛。

    大頭佛拿着一柄蒲扇,蹦蹦跳跳的走在前面,引得身後一紅一黃兩條醒獅爭相追逐。

    更令人稱奇的是它們還能隨着鑼鼓聲的節點舞出不同的姿態,或伸頭,或擺尾,或是調皮的眨着眼睛,又或是去咬大頭佛手上的蒲扇。

    大頭佛雖然身寬頭大,身子卻十分靈活,無論兩條醒獅怎麼咬都咬不到他的蒲扇。

    引得兩旁的遊人哈哈大笑的同時不得不替它們捏一把汗。

    還有熱心的觀衆盯着大頭佛的動作高喊。

    “左邊。”

    “右邊。”

    “哎呀!紅獅咬到大頭佛的屁股啦。”

    大頭佛一生氣,舉起蒲扇就往紅獅的額頭扇去。

    憨憨的樣子逗得衆人又哈哈大笑起來。

    醒獅一過,迎面而來的是個舉着龍珠的少年,少年舉着的龍珠起起伏伏,不時還作出360度的旋轉。

    龍珠後面跟着一條十來米長的金龍,金龍隨着龍珠的動作起伏,靈活的動作就彷彿在雲海裏翻騰。

    “哇,這龍好長哦。”

    “阿孃,小五看不到啦。”小傢伙被人一擠整個視線都被人擋住了。

    雲桑聞言將他抱了起來。

    唐慎見狀將他接了過來,雙手一撐放到自己的脖頸上。

    “看到了吧?”

    小五興奮得手舞足蹈,兩隻小腳丫不停的拍打着唐慎的胸口。

    “悠着點。”雲桑擔憂的扶着他的背後。

    溫馨的氛圍像極了出來逛燈會的一家三口。

    人一多,小豆丁們就完全看不到前面的表演,做爹的就把小傢伙頂到頭頂。

    踮着腳尖的雙胞胎看到騎到二叔頭上的小五,酸得冒泡,他們也好想“騎雞公仔”呀。

    咚咚鏘的鑼鼓聲再次傳來。

    轉眼間,街上又換了場景。

    鑼鼓後面是由一百多人組成的英歌隊。

    他們各自身穿着不同的戲服,畫着不同的大花臉,更多的是有着凶煞之氣的鬼臉。

    英歌舞由古老的儺舞演化而來,其中的寓意是驅除惡疫病癧之鬼,祈求平安。

    引舞者手中舞着茅葦長鞭,用作指揮,寓意鳴鞭驅鬼。

    英歌舞分成兩棚,前棚三十多人手執彩色木捧,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

    他們時而左敲、時而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

    後棚七十多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或是敲打鑼鼓伴唱,或是武術表演。

    隊列多變,一會是長蛇挺進、一會又變成了雙龍出海、轉瞬又成了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

    舞姿剛勁、雄渾、粗獷、奔放,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絕對是力與美的視覺震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