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嫡長子 >第256章 朕有一個志向
    第256章  朕有一個志向

    海禁這個事兒,是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其實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禁海,《明史》就記載:洪武二年九月,定朝貢附至番貨。預與中國貿易者官抽六分,給價償之。仍免其稅。

    也就是說,最開始海上的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但是後來因爲張士誠這些殘餘勢力陸上守不住就聚集在海島上,而且慢慢形成了海上武裝力量,以及一些倭患的因素,導致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下令禁海。以免海上的人和百姓勾結,畢竟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茫茫大海上哪兒找敵人去?

    所以不能就說這個政策很壞,海禁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東南沿海,而且東南沿海本就是財稅重地,亂不得。

    另外一方面,大明主要的戰事都在北方。

    你讓坐在南京的皇帝怎麼抉擇?

    總不能北邊和北元打,南邊還大搜島嶼,封建時代的王朝並沒有這麼強大的力量。

    再加上小農經濟並不需要貿易往來,算下來禁海對自身傷害不大,卻可以防範敵人。

    有問題麼?

    沒有。

    不過,這個世上任何一種道理在一個詞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這個詞叫成王敗寇。

    差不多也就是朱厚照這個時期,西方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並且統治了世界幾百年,中華民族因爲海禁錯過了這個精彩的時代,這就是最大的過錯。

    如果不是大航海,而是海外打得天昏地暗,死了不知道多少人,這個時候海禁就是正確的了。

    另外,朱元璋不喜歡商人,海上的國門大開之後,幾十年的時間就會出現富可敵國的大海商,作爲帝王,他來個釜底抽薪,一樣無可厚非。

    而這也是當下,弘治十八年的治國大臣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即便祖制這樣的意識形態不談,從皇帝一向務實的角度出發,開海之後養虎爲患怎麼辦?

    大海是還沒有被征服的地方,一旦有海警,則東南必亂,東南一亂,漕運、財政全都不穩。

    這麼想着,乾清宮的大臣們跪了一地。

    “陛下,東南財稅半天下,開弛海禁以後,海外與我大明百姓往來頻繁,那些人不識中原教化,若是有心懷叵測之輩聚衆生亂,於海上恃武,到那時我大明海疆不靖,而東南一亂舉國震動,這些豈是開海後所賺的銀兩能夠彌補的?!”

    這是一向支持他的韓文跪在了地上。老人家六十多了,地上還涼,講出來的語氣是撕心裂肺一般。

    “……朕知道,朕都知道。”朱厚照走過去把他給扶了起來。

    其實,他也不知該怎麼說服他們,所有一切看似正確的選擇,如果不能順應歷史洪流,那就沒有意義。

    “大司徒平身吧。今日之議,朕連侍郎都沒有宣,便是朕知曉,今日是決定大明前途命運的一次朝議。你們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大明再大,不過就是在朕與你們的手裏管着。”

    “再者,朕與各位大臣相識也有幾年了,朕瞭解伱們,你們也瞭解朕。朕是什麼樣的皇帝,什麼樣的性格,什麼樣的做事風格你們都很清楚。就此刻而言,朕還是開心的,朕的大臣們沒有因爲一句看似唐突的話便大鬧乾清宮,緣由便是你們心中也知曉,如此大事,朕絕非臨時起意!”

    “說句自負的話,以朕的手腕,若想革掉你們其中的哪一位怕都不是難事,但今天如此重要的場合,你在,便說明朕是信任你的,朕不一定喜歡你,但朕覺得你勝任你的職務,所以過去的恩怨全都不提,朕想和各位心腹大臣們說幾句心裏話,也望各位愛卿心緒平緩下來,仔細的聽一聽。”

    皇帝講到這裏,語氣軟,身段也不硬。

    內閣李東陽、謝遷、楊一清,軍機處王鏊、韓文、王敞、楊廷和,刑部閔珪、工部曾鑑、禮部林瀚、大理寺卿常俊。六部九卿中只有左都御史張傅華不在京師。

    這些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皇帝這一番姿態。皇帝執政日久,掌控朝廷愈發嫺熟,不再像最初一樣總是‘齜牙咧嘴’。此番用情、講理,還是令他們不勝唏噓。

    “主憂臣辱,臣等慚愧!”

    “朕……在東南也有人,朕知道東南一帶有官員、商人他們反對朝廷開海,便是因爲其中有些人能走得通官府的路子,可以安心走私,朝廷禁海,卻助力了他們壟斷。若是開海,這份銀子賺得便不順心。但那是在地方,朕相信,朕的心腹大臣之中不會有人心中想着商人利益,至少你們大部分不是那樣的臣子。”

    “朕也知道,海禁一馳,則倭寇犯我海疆也是預料中事,且沿海百姓長期海外行船通商,與海盜、倭寇、海外番邦的交流,也易造成意外事件。但朕,有一個志向。朕希望,大明的統治不是建立在控制、隔絕、使百姓無知愚昧的基礎之上;朕希望,將大明建設成爲一個富饒的國家,大明的百姓出海能爲自己是明人而自豪,海外的人能羨慕在大明生活的百姓!”

    “朕希望,大明以一種自信的姿態面對海外的國家,而不是當一個縮頭的烏龜,自滿於當一個關門天子;朕希望,不管是韃靼人還是色目人,亦或是從海上來的倭寇,不管他們如何的兇惡,但依然不敢進犯大明!朕希望大明能有這麼一天,哪怕爲此耗盡畢生的精力與時間!”

    “外面的世界未知、危險,但他們總會來的,秦始皇當年有海外來客嗎?漢唐時有禁海還是開海之爭嗎?可現在有了,朕相信他們會越來越近!雖然你們都跪在朕的面前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你們也都知道,天下不止大明一個國家。咱們以中國自居,覺得中國之外都是蠻夷、都是未開化之地,那堂堂中央之國難道連開門迎客的自信都沒有嗎?如果朕是這樣的皇帝,你們是這樣的臣子,那麼大明有什麼資格說是最強大的國家呢?朕和你們的想法都不一樣,朕要把國門打開,讓北虜南蠻都看到,大明比他們的故土要好!”

    國大民驕,四夷賓服!

    皇帝有這樣的志向,這樣的氣度,就是王鏊、韓文也很難想象。他不是要做一代明君,他是要做自始皇帝以來都從未有人當過的天驕!

    “再說點銀子的事,這些年浙江的絲綢,江西的瓷器,福建的茶葉,它們都遠銷海外,如果朝廷嚴厲打擊,那麼以絲綢、瓷器、茶葉爲生的百姓,他們怎麼辦?絲綢不能喫、瓷器也不能喫,他們賺不到銀子,日子還能過嗎?反過來,既然海外有銀子,那麼朝廷爲什麼要擋百姓的財路呢?天下多一些有錢人,這不好嗎?難道非要人人都是饑民?”

    “當年太祖皇帝是因張士誠在海上作亂,所以下旨禁海。可今天張士誠已經不在了。在的是沿海想要賺錢的百姓,這和少府在京師用工其實是一個道理,人,總要有個喫飯的手藝啊!”

    楊廷和聽得極爲認真,他問道:“照陛下所說,朝廷便是放鬆了重農抑商的國策,絲綢、瓷器不能喫,銀子也一樣不能喫,如果人人追逐海外的利益,而棄田不種,朝廷那麼多的糧食從哪裏來?”

    “天下貧民、流民那麼多,從今往後,只有人無田,沒有田無人。你說的那是天大的好事,你我君臣這輩子都不一定能遇得上。便是真的出現了,朝廷亦可去收回僱人耕種,或者徵收分給無田的百姓,辦法多的很。因爲規矩,是朕定的。”

    “如何收?”

    朱厚照說話斬釘截鐵,“拋荒就收!民以食爲天,這事兒不得商量。官府第一要務是給百姓活路不假,但官府也是強力機構!朕不希望任何一名百姓造反,但朕不怕任何人造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