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嫡長子 >第780章 令劉瑾殺人者,朱厚照也。
    京師的九月已經不熱了,而且這個時候還是按照陰曆來算,所以這是已經入秋時的溫度了。

    朱厚照算是又熬過了一個夏天,先前他提過要在京師周遭區域尋找合適的地方鑄造行宮避暑,這事事關他的身體,張太后聽聞以後都曾出面,說百官要是不應,那麼她來湊上一部分銀兩。

    有張太后帶頭,夏皇后和各妃嬪也紛紛表示要拿出體己錢。

    這樣一來便搞得不愉快了,彷彿臣子就是堅決不顧皇帝身體一般,因而到最後這事也沒有太大的阻力,雖有部分爭議,但最後還是從皇帝的意志化爲行動,落實了下去。

    朱厚照倒也不是滿腦子就想着給自己造個‘阿房宮’,他也考慮過,或許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再造起一座繁華的大城出來。

    不過吸引人口居住並非那麼簡單的事情,雖然在建造期會有許多工人,但這些都是流動人員,等到項目一結束也是會離開的。

    所以這還是需要京師規劃司去多動動腦筋。

    有個簡單粗暴的法子,就是朱厚照下旨讓各路勳貴和富商都去那裏建造自己避暑的莊園。不過這隻能帶來一時的繁榮,而且把國家財富在短時間內全部投在了造宮殿上面實在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與此相比,倒不如做一個科學研究環境相對寬鬆的所在,吸引放浪不羈、離經叛道之人前往。

    這個念頭在朱厚照的心中閃過,卻未和自己的大臣說出口,總的來說,這也是一項十年之久的施策。

    眼下,雖說這件事會耗費百萬的銀兩,但仍不是大臣們最爲着急的事項。

    整個京師的朝堂現在都大眼盯着南京。

    消息不止皇帝可以收到,各路人馬都接到了南京‘大亂’的說法。

    楊廷和即便有再深的涵養功夫,也坐不住了,不僅是他,好些個臣子全都和他一起去找王鏊。

    得進宮,得見到皇上。

    乾清宮。

    隨着奏疏一道道的上來,朱厚照多少心中也有數了。

    侍從室來報,今日遞條子的太多,時間都排不開,但朱厚照卻很明白,所以乾脆下旨讓他們全來。

    說起來,從‘術’的角度來講,他現在有更好的辦法,比如說,躲。

    劉瑾在江南做的事他完全預料得到,哪怕真的殺了幾個大臣,那也不算什麼,所挑動的這些朝堂震動自然也可以預期。

    所以躲起來,等劉瑾全部殺完了,事情自然就能了結。

    但是……

    “朕御極之初,就曾說過,朕既爲皇帝,治國當行大道,用術治國,雖然也可,但朕不屑爲之。你們今日一道入宮,不開口朕也明白,爲了劉瑾、爲了江南是不是?”

    乾清宮的場景,皇帝尊貴卻負手站着,大臣位低,但是卻坐了兩排。

    “皇上,”一向不會直接反對的楊廷和微微起身,“江南之地,固然有對朝廷之策陽奉陰違者,可放劉瑾這樣大肆冤殺,未免……未免有些太過剛猛。陛下說這是治國之道,恕微臣愚鈍,實在不能理解。”

    “是啊。”王鏊也語氣軟起來。

    到這個年頭,皇帝的性子他們是明白的,那肯定是喫軟不喫硬。碰上這種大事,要是來硬的說不準會激起皇帝的怒意,倒不如軟着說。

    “楊閣老此言在理,還請陛下能夠收回成命。若是爲了推動清田令,江南的官員士紳經此一嚇也足夠了,想必更無人再敢延宕半分。”

    秋風從殿外吹進來,皇帝的鬢髮隨風飛舞着。

    而他的身後,吏部尚書梁儲、戶部尚書何鑑、禮部尚書王華等人紛紛開口勸諫。

    <div  class="contentadv">        朱厚照始終眯着眼睛看向遠方,“諸位愛卿,你們的意思朕都明白了。當初楊一清也是同樣的話,朕爲了天下清田令,趕走了楊一清,直至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還是覺得有些愧對楊一清。”

    衆人聞之心中顫動,皇帝的那些心計城府,做了就做了,他不說,也沒人敢公開說,可現在身爲天子卻自己說了出來……聽起來還真是有幾分怪異的感覺。

    “楊一清少時成名,才學非凡。入仕爲官以後,清廉守正,頗多建功,巡撫陝西時督理馬政,馬政之弊半爲之除;

    總督三邊時,練兵馬、修邊堡。當時朝廷還無今日之國力,一次蒙古軍犯固原,總兵官曹雄竟然拒絕派兵援助,楊一清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併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此後他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重新思索朝廷的備邊之策,最終在正德二年,替朝廷擊潰韃靼大軍。

    入朝爲內閣以後,爲政通練,寬大待人,人或訾(音同子,說壞話的意思)己,反薦揚之。十年時間爲朕署理國事,替大明推薦有王廷相等一衆幹臣。

    你們當中不少人對他也是很熟悉的,大明能有今日,楊一清功不可沒。他在的時候,百官各遵己勞,朝廷上下有度,這是輔國的大才,是百年難遇的名臣。後世人論起弘治、正德兩朝,楊一清是繞不開的人物。

    就是這樣的人物,現在被朕趕到了新疆牧馬種棉。”

    朱厚照閉起雙眼,他說這些並不是爲了捧楊一清,也不是要無端抒發自己的愧疚之情,在紫禁城那麼多年,他哪裏不知道情緒的無意義。

    但這一段話確實是真心話,而且符合事實,在場的臣子對其不滿的有,但只要秉持公正之心,應當對他的功績不會否認太多。

    王鏊和楊廷和則心有感嘆,“應寧公若是聽到陛下今日之評,想必也死而無憾了。”

    “爲臣者,當如此。”何鑑也神色肅穆的佩服道。

    不錯,朱厚照是後世來人,楊一清的評價確實很高,我們當然可以嘲笑天下以利爲先的人,但不能因爲自己的沉淪就否認世上不存在以義爲先的人。

    不是碰上這件事,朱厚照連去動楊一清都沒想過。

    “可就是這樣的人,叫朕爲了天下清田令而趕走了。”朱厚照說完轉過臉來,於是臣子們可看到他凝重認真的眼神,“朕不想殺人,不想趕走楊一清,但爲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有些人是不得不殺!你們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自古以來,王朝興盛,大多兩三百年之期,兩三百年以後,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得不反。

    朕幼時讀書,也覺得治國之道在於用忠臣、棄小人。可後來漸漸發現,就算是滿朝的忠臣,老百姓沒有地種,收不到糧食,該餓死還是會餓死。你們自忖,若讓你們管理一省,能做到無一餓死的百姓嗎?”

    這種大話沒人可講。

    因爲現實中,已經有人實踐了,就是劉健。

    劉健在山東這麼些年,他也不敢這樣保證。

    “民以食爲天,食又從何來?官宦、士紳、勳貴、宗藩大肆佔據天下田畝,因爲優免之策,他們當中的人幾乎都不用納稅,而田地越來越少的百姓卻要負擔國用。這若不改,我大明不要說千秋萬代,怕是再過百年便要天下大亂了。

    朕這次清理天下田畝,所爲者貳,其一是查出隱田,爲流民置一個安生之本,其二是徵稅於士紳,爲百姓減輕負擔。朕當然知道,這些會引起士紳的不滿,甚至反抗,他們詆譭朝廷,毀謗朕躬,這些朕都不在意,朕在意的就是剛纔的兩點。如此,才叫真正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朱厚照大手一揮。

    “你們說的理由都成立,朕也承認都存在,但是這件事必須要做。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朕旨意已下,凡阻撓者,皆斬!”

    他不選擇躲,而是和這些人說清楚,這件事我就是要做,什麼清名,那是騙人的東西,什麼江南要亂?那就亂起來瞧瞧!

    年初的時候人們沒怎麼在意周尚文的動向,現在也看清楚了天子先將大軍落位的用意。

    吏部尚書梁儲直接跪倒在地上,他先向皇帝叩頭,然後直身拱手,“陛下,臣等明白陛下的用意。天下積弊如此,我皇決心革除,這本是開創之舉,只不過臣等皆以爲,治國治人,首在造福於百姓,造福於民間,若是把人都殺完了,何來‘福’之一字?

    再有,此番大肆捕殺,僅士紳、官員已不下百人,如此激烈,臣恐有變。再有劉瑾之流,奸邪狡詐,屢教不改,陛下是爲了百姓,可劉瑾卻只是爲一己之私利,而最後的惡名卻仍由朝廷、由陛下來背,如此用心,豈可用之?”

    “劉瑾是朕所用,他的所爲,後果自然由朕來背。”朱厚照直面硬剛,“你們也大可去傳揚這句話,告訴江南的那些士紳,殺人者劉瑾,令劉瑾殺人者,朱厚照也。”

    王鏊、楊廷和聽完面色一驚,“陛下不可!”

    朱厚照淡漠道:“有何不可?朕是大明的皇帝,殺的是不遵大明皇帝旨意的逆賊,若他們心有不甘,自可興兵來與朕復仇。朕知道,這件事一到京師必會掀起滔天巨浪,萬般樣人都在看着宮裏的反應,朕現在就是這個反應:劉瑾是奉旨清田,京中大小官員不準過多議論,只需盡好本職。倘若最終證明是朕倒行逆施,朕,雖死而無憾。”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