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美娛之花瓶影帝 >第324章 燎原之勢
    的確,“紐約時報”只是一份報紙而已,尼古拉斯的專訪也只是一篇專訪而已,在信息海洋裏似乎不值一提。

    但想象一下,就連安娜-溫圖爾這樣級別的大人物也第一時間注意到“紐約時報”的專訪,並且展開行動,那麼報紙發行之後,整個社會的影響也就可以預見了,星星之火也同樣可以燎原。

    重磅!

    轟動!

    餘波!

    準確來說,真正的重磅還是源自於尼古拉斯的撰文方式,對於當下媒體新聞領域來說是一個衝擊,以第一人稱的形式打破第四牆,率領讀者們進入這篇專訪營造的世界,恰到好處的引導隱藏在精心編排的文字後面,震撼如同潮水一般陣陣洶涌。

    第二波重磅纔是源自於文字內容、源自文字勾勒出的安森,儘管這只是一位新人演員,但在時尚領域裏,從“老友記”攝影棚圍堵到“GQ”雜誌再到艾美獎紅地毯卻已經經過連續三次衝擊,此次“公主日記”首映式紅地毯則再次引發熱議,然後專訪就登場了。

    一切,恰到好處。

    不止普通讀者,看看安娜的反應就能夠想象好萊塢業內人士的熱議了: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對安森感興趣,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安森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像安娜一樣把握到時代脈絡,但不可否認的是,討論熱度起來了。

    所謂熱度,就是爭議。

    如果是一面倒的讚譽或者一面倒的批評,那就顯得平庸無趣,無法激起波瀾,一波浪潮過後也就消失不見;但爭議卻能夠引爆不同方面不同視角的觀點,真正讓所有人捲入討論,然後——

    話題就這樣爆了。

    和當年詹妮弗-安妮斯頓引起女人們競相模仿的浪潮不同,熙熙攘攘圍繞着安森展開的討論輻射面更廣,從花瓶的刻板印象到演員的自我認同、從時尚的生活方式到被標籤化的個人形象等等等等。

    最最重要的是,安森?你確定嗎,安森-伍德?一個出演兩部作品的新人花瓶,居然如此大放厥詞,就不要風大閃了舌頭嗎?

    當下好萊塢,神祕主義依舊是主流,幾乎所有從業者都推崇保持神祕,由公關人和經紀人爲演員打造一個形象,和普羅大衆保持距離;但現在,安森卻打破這樣的神祕光環,將演員的真實面貌展現出來。

    好萊塢:???

    又是嗤之以鼻,又是冷嘲熱諷,又是破口大罵,又是興致勃勃,又是好奇不已,熙熙攘攘的爭議全面展開。

    所以,這位安森到底有什麼底氣?

    自然而然,視線也就落在“公主日記”之上。

    其實,在這些熱議這些爭論的背後,一切,都是關於時機的——

    八月初,按道理來說,暑期檔已經進入收官尾聲,從觀衆到媒體再到業內人士全部都慢慢進入回落狀態,就連上映作品的規模以及熱度也沒有可比性。

    卻沒有想到,“尖峯時刻2”書寫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公主日記”也不甘示弱地小小爆了一次,剎那間又將視線全部拉回來,暑期檔戰火再次點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初出茅廬、平平無奇”的帥哥花瓶演員卻在短短一週之內掀起兩次熱潮,一次是首映式紅地毯、一次則是“紐約時報”,如此級別的待遇輕而易舉就引爆了業內熱議。

    他,憑什麼?

    如果好萊塢業內有這樣的想法,普通觀衆這樣想也就不意外了,區別在於,普羅大衆缺少一些攻擊性和批判性,更多是好奇,帶着挑刺心理的好奇——

    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演員,居然能夠引發如此討論?

這,確定嗎?

    所以,當人們因爲好奇走進電影院,“公主日記”到底能夠帶來什麼?

    不知道。

    因爲“紐約時報”什麼都沒說,那篇專訪裏呈現出一個演員的真實形象,反而是對電影的討論幾乎不見,以至於人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期待什麼。

    自然而然地,安森在大屏幕呈現出來的形象就會偏離期待——不管是什麼期待,電影都和自己的想象不同,屆時又將迎來一輪全新討論。

    喜歡?厭惡?無感?

    更重要的是,“公主日記”這樣一部電影,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討論嗎?

    一切,全部陷入未知。

    但這樣的未知卻是令人期待的令人亢奮的。

    “紐約時報”點燃一抹微弱的星星之火,卻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助長聲勢,轉眼就浩浩蕩蕩地蔓延開來,展現燎原之勢,引爆暑期檔殘存的能量。

    熙熙攘攘地,電影院再次熱鬧起來,誰都沒有想到,今年暑期檔居然一直到八月還能夠看到這樣的場面。

    這裏,還有一個巧合。

    嚴格來說,本來被認爲是影響“公主日記”票房表現的潛在干擾,現在卻因緣巧合之下成爲觀衆們進入電影院的燃料。

    八月第二週,“美國派2”首映。

    兩年前的暑期檔,一向熱衷於以小博大的環球影業推出一部青春性喜劇“美國派”,這部投資成本僅僅只有一千一百萬美元的作品,在暑期檔一衆重磅項目裏顯得弱小無助,卻萬萬沒有想到電影迎來票房豐收,不僅在北美大受歡迎,並且還走向全球。

    北美一億零兩百萬美元、全球兩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票房。

    “美國派”不僅成爲當年利潤收益比最高的作品之一,環球影業賺得盆滿鉢盈;而且還成爲一種文化現象,全方位引發熱烈討論,續集的提上議程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本週,“美國派2”終於來了。

    某種程度上,“美國派2”和“尖峯時刻2”非常相似,前作都是口碑平平,在專業影評人眼中不受待見,卻引爆市場取得票房佳績,並且讓續集登場。

    現在,續集的羣衆基礎也讓電影的票房前景被看好。

    “美國派2”和“公主日記”都是校園喜劇,從類型來看確實是正面碰撞,但具體細分,前者是青春性喜劇,後者則是浪漫愛情童話,目標市場並不重迭,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檔期敲定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爲兩部作品應該互不相干,但某種程度上,“美國派2”可能成爲一個潛在干擾因素;而現在,情況卻發生微妙變化,“美國派2”的目標羣衆也可能對“公主日記”產生興趣。

    這,也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

    不過,預測只是預測,全部都是紙上談兵而已,終究還是要真刀真槍上陣比拼看看才知道實際情況。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