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美娛之花瓶影帝 >第535章 質樸簡單
    1994年,“低俗小說”、“阿甘正傳”、“肖申克救贖”、“真實的謊言”等等一系列經典作品呈現井噴姿態,好萊塢電影達到全新巔峯,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引發熙熙攘攘的熱議,並且開始改變其他國家地區的電影產業。

    衆所皆知,好萊塢以固定的敘事套路和製作模式讓拍攝電影這項工作成爲一種流水線作業,一部部類型電影排隊登場持續輸出;同時,好萊塢又依託先進電腦技術,徹底改變電影的鏡頭語言和表現方式。

    另一方面,伴隨着攝像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扛起攝像機成爲導演,但實驗化的拍攝方式停留在表面化的形式主義,電影越來越大衆化的同時也漸漸喪失它作爲藝術傳遞思考和價值的功能,漸漸淪爲平庸。

    在四位丹麥導演看來,眼花繚亂的新技術運用是電影表現手法表面化的元兇。

    1995年三月,拉斯-馮-提爾(Lars-von-Trier)、克里斯蒂安-萊文(Kristian-Levering)、托馬斯-溫特伯格(Thomas-Vinterberg)、索倫-雅格布森(Soren-Kragh-Jacobsen)四位導演發動道格瑪運動。

    他們制定了製作電影的十條規則,並且稱之爲“純潔誓言”。

    第一,電影必須實地拍攝,不可搭建佈景或者使用道具。

    第二,不可製作脫離音響的畫面,不可製作脫離畫面的音響。

    第三,必須手持攝影機拍攝,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攝影機在場的情況下發生,但影片的拍攝必須在故事發生地進行。

    第四,影片必須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別的照明。

    第五,禁止進行光學加工或使用濾鏡。

    第六,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爲,謀殺、暴力等等,

    第七,禁止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離。

    第八,不接受類型電影。

    第九,影片規格必須爲35毫米。

    第十,導演之名不能出現在演職員表之中。

    四位丹麥導演認爲,在已經被金錢主宰的電影世界裏,表面化表演和表面化電影越來越成爲主流,這也將導致電影藝術性的消失,乃至於滅亡,因此電影製作需要一種戒律。

    十條誓言可以看作導演們從電影製作層面對藝術性做出一種定性,他們嘗試爲電影剝離表現化的、感官化的外殼,僅僅通過電影表達和鏡頭語言來表達藝術創作的靈魂。

    “道格瑪95”宣言公佈後,引來一片嘲笑。

    不少人認爲,這不僅是天真的,而且是愚蠢的,他們的行爲更是讓電影變得粗糙笨拙,褪去光影魅力,迴歸原始卻可能導致粗製濫造,那纔是對電影真正的傷害。

    1998年,戛納電影節上,道格瑪一號作品、二號作品登場,分別是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的“家宴”和拉斯-馮-提爾執導的“白癡”。

    其中,“家宴”一鳴驚人,贏得滿堂彩,並且贏得那一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兩部電影的手持攝影、未修飾的陰暗光線,反而成爲衝突表現的全新手法,在藝術層面上爲電影增色不少,樸素的表演、粗糙的剪輯、真實而富有衝擊力的場景更是引發諸多爭議。

    這兩部電影的閃亮登場讓人們意識到藝術探索的全新手法,自然光和手持攝影碰撞出截然不同的化學反應,越來越多導演紛紛加入他們的行列。

    道格瑪95的初衷是擺脫技術的影響,重新迴歸到故事、角色以及導演工作上,剝離那些花哨的噱頭,重新回到電影的本質;但同時,這也引起諸多爭議,搖晃的鏡頭、粗糙的畫面、混亂的剪輯是否就是所謂的“藝術性”,電影的視聽語言是否應該因爲拋棄技術而淪爲一紙空談?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爲了遵循誓言而阻礙電影的發展,這是得不償失的。”

    如同因噎廢食一般。

事實上,包括四位發起人導演也在不同層面上打破自己的誓言,沒有能夠百分之百遵守最初的約定。

    根據道格瑪官方網站顯示,最後一部道格瑪電影拍攝於2004年。

    拉斯-馮-提爾毫無疑問是在這方面探索最多的導演,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他將音樂從畫面裏獨立出來;2003年“狗鎮”,他又將場景虛擬化,這些作品全部是在道格瑪誓言之下產生的不同創作靈感。

    後來,再也沒有人們完全遵循十條誓言去拍攝道格瑪電影,但是,這項運動依舊在電影製作領域留下自己的深遠影響——

    手持攝影、自然光效、聲畫同步,這些非技術性的表現手段從未消失,甚至成爲無數商業電影的運用手段,道格瑪95對藝術的思考和追求,以另外一種方式融入當代電影。

    “大象”,顯然沒有百分之百地遵守十條誓約,不算一部道格瑪電影。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格斯從中汲取靈感,儘可能擺脫技術的影響,用最簡潔也最原始的方式去捕捉去記錄去呈現,真正意義上地打破現實和虛構之間的界線,重新還原一起悲劇事件的場景剖面。

    此時,最粗糲也最原始的畫面裏,一切表達全部交給劇情和演員,不需要視覺刺激,也不需要戲劇衝擊。

    重點在於,當劇情也剝離一切虛構、碰撞的時候,演員就將承載電影語言和藝術表達的全部重任。

    難,難於登天。

    這也是格斯採用真實學生作爲演員的原因。

    安森,是唯一例外。

    但現在看來,格斯的冒險得到了回報,如同道格瑪95一般的原始拍攝方式,反而提煉出安森身上最樸素最真實的一面:

    渾然天成,獨一無二。

    看看拍攝現場的反應就知道了,這些孩子全部都是學生,真實的十七歲、真實的青春期、沒有任何表演經驗、全部和科倫拜中學裏遇害者一樣的年齡,他們眼睛裏看到的,就是格斯希望觀衆看到的。

    也許,道格瑪95終究沒有能夠如同法國新浪潮一般改變電影歷史,但毫無疑問,他們的思想成爲一個靈感一些火星,爲電影製作帶來全新視角,並且在不同導演的世界裏演變出不同的火花。

    格斯喜歡目前爲止電影製作的發展方向。

    脈絡,正佳。

    所以,格斯沒有準備打斷,一個長鏡頭結束,接下來又是另一個鏡頭——

    主角,依舊是安森。

    前面拍攝電話鏡頭的時候,格斯是擔心的,因爲安森的“表演”成分太多,難免顯得矯揉造作,如果帶着表演的狀態出現在鏡頭裏,沒有修飾也沒有剪輯的長鏡頭肯定會把那種狀態暴露無遺。

    但現在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了,即使是長鏡頭的注視,安森也經受住考驗,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

    果然,接下來一個長鏡頭,格斯沒有失望。

    “開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