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鐵骨是怎麼煉成的 >第二八二章 香海,沙漠中的溼地綠洲
    演習進行到這個階段,剩下的就是,等待着鐵路運輸。

    由於每個團,至少得用二個至三個軍列,才能將人員和裝備輸送完畢。

    所以,全師鐵運完畢,得需要六七天的時間。

    447團的鐵路運輸,安排在倒數第三天。

    於是,這段時間,部隊每天不得不進行演習工作的總結,由下到上進行,先是個人,再是連隊,營隊,團隊。

    一方面進行演習工作總結,另一方面,對參加演習的武器裝備進行細緻的檢查保養,按照“清潔完整、潤滑周到,調整正確、堅固適當、沒有故障”的五大標準,進行維護保養。

    楊文斌先是利用兩天的時間,完成了幹部工作總結講評材料。

    主要是根據平時的檢查積累,再加上從各營政治教導員處交流了解到的情況,綜合在一起,分門別類地揉在一起,串起來,也就行了。

    剩下的時間開始無所事事,他決定四處逛逛。

    對於草原的生活,楊文斌並不陌生。

    儘管自己的家鄉生活在半農半牧地區,但是,楊文斌在讀民族中等師範學校的時候,在牧區整整度過了四個月的時光。

    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語言實習的地方,在自治區南部的沙海中,位於草原和沙漠的接壤地帶。

    那裏的地理條件,與現在演習的地域相差不多。

    家家戶戶都養着成羣的牛羊。

    外出要騎馬或者趕着着馬車。

    每天喫的是炒米,拌着牛奶。過八月節的時候,還能喫到牛犢子湯。

    每家每戶,都是蓋着土坯的房子,沒有院牆,用樹枝做成的杖子,將自家的菜園與外界分隔開來。

    特別是,每年夏天的那達慕大會上,還可以進行射箭、騎馬、摔跤的比賽。

    那樣的生活,是多麼的愜意與美好啊。

    同爲科爾沁草原這片土地,這裏的農家生活,是不是和那裏一樣呢?

    這天早晨,喫完了早飯,楊文斌信步走出營區,向南一直走下去,去探索神祕的遠方。

    初秋的草原,顯得格外的寧靜。

    他順着林帶,一直向南,走出來大約有兩三公里的距離。

    他發現,這裏的風光,與營區截然不同。

    營區,是隱蔽在白楊樹林組成的防風林帶內的。

    白楊樹高約十數米。

    林帶外,種着上百畝的向日葵。

    滿地的向日葵,開着黃花,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分外豔麗。

    特別,是成片的向日葵,黃瑩瑩的,晃的人眼花繚亂。

    而走出來兩三公里之外,草原變成了溼地。

    這時,眼前豁然開朗起來。

    前面,是一片碧水。

    碧水中間,有着一個小島。

    島的面積不大,但是,卻棲息着一些美麗的水鳥,比如說,丹頂鶴,以及其他很多他叫不出名字的水鳥。

    這裏原來竟是丹頂鶴的故鄉。

    一隻只的丹頂鶴,還有楊文斌叫不出名字鶴類,在水中嬉戲,併發出快樂的鳴叫。

    真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啊!

    沒想到,在茫茫的沙海中,竟然還有這樣的美景。

    陽光照射的水

    面上,波光粼粼,映襯着太陽的倒影。

    楊文斌,又信步走了一會兒,發現,水邊立着一塊兒大石,上面寫着紅色的兩個大字“鶴島”。

    他一邊繼續向前行走,一邊欣賞的水中,各種水鳥棲息生活嬉戲的場景。

    向前,大約又走了五百米,轉過一座山包,前面,赫然出現了一座寺廟。

    廟門上寫的三個大字,“香海寺”。

    大門,兩面,寫着佛教的經語“南無阿彌陀佛”。

    楊文斌,信步走進了寺廟。

    廟裏立了一個石碑,講述着香海寺的歷史。

    上面寫的是,香海寺,原來是清朝順治的兒子帶兵,在這裏守衛着的蒙古貴族的地盤。

    乾隆皇帝曾在這是親筆題下“雲飛鶴舞,綠野仙蹤。福興聖地,瑞鼓祥鍾”的碑文。

    歷經三百多年的香火,仍很繁盛。

    到了清朝中後期。香海寺的規模越來越龐大,附近的信衆,越來越多。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香海寺的規模,可比現在的規模大得多。

    可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時期,受破四舊的影響,當時的紅衛兵們,對香海寺進行了打砸搶燒,香海寺化爲了灰燼。

    現在的寺院,則是在改革開放後,在原址重新建起來的。

    楊文斌信步走了進去。

    香海寺的山門,有三座,分別象徵着“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他是沿空門進去的。

    山門左右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東面是鐘樓,西面是鼓樓。

    鐘樓下或供奉着地藏菩薩,鼓樓下供奉着伽藍菩薩。

    接着,是天王殿。

    天王殿中間,供奉着坐北面南的大肚彌勒佛。

    彌勒佛背後神龕內供韋馱菩薩像。

    東西兩旁分塑四大天王像,掌管着風調雨順。

    天王殿再往裏,是大雄寶殿,俗稱“大殿”,爲寺廟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漢譯,是對佛祖釋跡牟尼的尊稱,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楊文斌聽說,常見的供奉釋迦牟尼佛有三種姿勢:

    第一種稱“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名爲“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爲“觸地印”,表示釋迦成道前,爲了衆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唯有大地能夠證明。

    第二種爲“說法像”,結跏趺坐,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名爲“說法印”。

    第三種爲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名“與願印”,表示能滿足衆生願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衆生苦難。

    香海寺供奉的釋迦牟尼佛,是這一種“成道像”,結跏趺坐,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

    再往後,就是藏經樓了。

    聽說,藏經樓裏面藏着大量佛經,但是,卻不對外開放。

    藏經樓左右是方丈室,另有庫房、廚房、客房、浴室等分佈四周。

    “在這荒涼苦寒之地,能建有這樣的寺廟,還真的是不錯了。

    當年,修建這樣一個場所,也是爲了讓戍邊的將士們的心靈有個寄託吧。”楊文斌邊參觀邊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