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盛唐金手指 >第96章 私鑄偷換概念
    只有甄乾才知道安祿山的目的不在攻打契丹,進攻契丹不過是安祿山的幌子,練兵和暗中囤積錢糧爲起兵謀反做準備。

    甄乾還是沒有明白彭樂徵發徭役怎麼跑到自己門上來了?

    “還是甄大郎府上的飯菜可口,難怪縣城裏的醉仙樓生意紅火,看來某家酒樓的廚師都該回家種田了!”

    彭樂對甄乾準備的菜餚非常滿意,一連吃了三碗才停筷道:“不瞞甄大郎,這次我上門是來化緣的?”

    “此話何解?”

    “安帥徵發明年的徭役運送一萬石糧食到幽州,同時讓各州縣納捐十萬石糧食,攤到鹿泉縣又是一萬多石,縣裏哪有多餘的糧食,沒有辦法只能向縣裏各家各戶徵收了……。”

    兩人目光相視一下,彭樂的目光立即避開了,顯然這件事情喫力不討好。

    “這麼說來,甄府也在納捐的範圍之內呢?”

    “一萬石糧食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從鹿泉縣運到幽州,一路上馬拉人扛都要損耗糧食,說是一萬石,但沒有二萬石根本運不到幽州,明府(唐代縣令的稱呼)和衆人商量之後,決定讓縣裏鄉紳商賈納捐,甄大郎不會讓我爲難吧!”

    甄乾心裏很清楚,安祿山根本不是準備攻打契丹,而是在囤積糧草。

    這幾年安祿山所轄三鎮的糧價一直在緩慢的上升,以鹿泉縣爲例,天寶十年的糧價每鬥七八文錢,天寶十一年就上升到每鬥十文錢,年底安祿山又以出兵爲由囤積糧草,現在正是青黃不接之時,糧價必然會再長,恐怕明年糧價要升到每鬥十二文錢。

    糧價從每鬥七八文上漲到十二文,幾乎快一倍了,這足以讓一些貧困之家破產了。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掉,鹿泉縣當然不會自己掏腰包,“不知甄府攤派多少?”

    彭樂伸出了一根手指看着甄乾。

    “一千石……”,甄乾無奈道。

    “甄大郎果真快人快語,明府讓仙台村籌集一千石糧食,甄大郎可以再把一千石份額分給各家各戶……”,彭樂嘴角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笑容,一千石糧食已經不少了,相當於以前仙台村五分之一左右的產量,要是讓甄乾一個人承擔的話,先不說願不願意,至少心疼一年。

    甄乾嘴裏像掉進一隻蒼蠅,明顯讓自己難做,彭樂不是說甄乾仁義嗎?一口一個及時雨、孟嘗君,就差標榜助人爲樂、五好四美新青年了。

    見甄乾若有所思,彭樂又道:“我知道甄大郎家有酒坊,恐怕一時拿不出來一千石,不過沒有糧食用錢帛也行!”

    彭樂還真是爲甄乾考慮的周到,甄乾的確不願意拿出手中的糧食,“還是彭司戶考慮的周全,王友!從帳房支出十三枚錢莊金錢!”

    很快王友端着一個盤子走了進來,盤子裏整齊的碼放着13枚黃澄澄的金幣,金幣正反面都篆刻着錢莊的明文,邊緣還有鋸齒狀的精美花紋可以防僞,鹿泉縣很多人都喜歡使用甄乾錢莊的金銀飛錢。

    “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飛錢始於唐

    憲宗元和初年,有兩種形式:一是官辦,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諸軍、諸使或諸道設於京城的“進奏院”,攜券到其它地區的指定地方取錢;二是私辦,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聯號或交易往來,代營“便換”,以此牟利。這種匯兌方式一方面減低了銅錢的需求,緩和錢幣的不足,同時商人前往各地進行貿易活動時,亦減輕了攜帶大量錢幣的不便。

    甄乾的飛錢和其他錢莊的飛錢不同,沒有使用紙張作爲載體,而是直接用金銀鍛造成錢莊私錢,一枚銀元相當於一千文,一枚金幣可以兌換八枚銀元,唐代金銀比價爲一比八,可以在甄乾直接兌換成銅錢,深受商賈們的喜歡,有些人也紛紛的效仿,可惜鍛造工藝不如甄乾,反而容易被人冒鑄。

    甚至有人將甄乾的金銀飛錢當成了厭勝錢收藏起來。

    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並非流通幣,漢族民間一種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錢幣,小孩子佩帶的飾物。

    厭勝錢最初的本義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兩大類。到了後來,厭勝錢所指的範圍越來越廣,諸如開爐、鎮庫、饋贈、賞賜、祝福、闢災、占卜、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鑄厭勝錢。發展到後來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按不同的用途,大略可分爲紀念、厭勝、憑信、上樑、供養、博奕、吉語、成語、戲作等品類。

    甄乾所鑄飛錢屬於在打擦邊球,表面上只是錢莊內部流通使用,但在實際使用中已經超出了錢莊兌換範圍,這纔是自己真正賺錢的手段。

    很少人能夠真正意識到金銀飛錢蘊含的價值,由於發行量和流通的途徑不同,普通人平時很難接觸到金銀飛錢,自然不會認爲對流通貨幣造成衝擊。

    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金銀飛錢都不是惡錢。

    縱觀唐代一朝民間私鑄盜鑄現象嚴重,有歷史原因、也有經濟原因,更有資源不足等諸多因素。

    王朝建立之初,戰亂仍未平息,百廢待興。高祖繼位後“仍用隋之五銖錢”。但隋末以來,私鑄惡錢充斥於市,錢幣極爲混亂,甚至“剪鐵葉、裁皮糊紙以爲錢,相雜用之”。因此,規範貨幣的鑄行,嚴禁私鑄錢幣,重建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貨幣制度,成爲唐王朝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武德四年,唐王朝“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議者以新錢輕重大小最爲折衷,遠近甚便之”,扭轉了隋末以來貨幣流通極爲混亂的局面,全國錢幣鑄行達到空前統一。

    但貨幣穩定的時期持續不長,很快便“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隨後歷朝私鑄之風更是一浪高過一浪,成爲唐王朝最爲棘手的問題。

    要說封建社會什麼最賺錢,除了鉅貪就只有一本萬利的鑄幣了,可是那些鼻孔朝天高高在上的官僚不願意和銅臭爲伍,更不願意靜下心來研究經濟運行規律,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陸贄這樣懂得經濟的官員,提出“財之所生,必因人力”,最後還給罷相了。

    PS:唐代的貨幣計量單位有貫、緡、兩等,緡都是穿錢繩,錢千文稱一貫或一緡。一貫等於一千錢,一兩白銀不等於一貫,唐朝初期,一兩白銀等於一千二百文上下,唐中期兌換率在一千五百文到一千八百文左右。

    隨便說一句,後世常說的開元通寶並非唐玄宗開元年間鑄造的銅錢,開元,是唐高祖統一幣制所鑄錢的名稱,意爲開國,唐玄宗“以爲有開天闢地之氣象,遂用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