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唐朝最佳閒王 >第五四一章:我們在做夢
    雍州高陵縣,郊外的一座私人莊園內。

    比起往日的繁榮,這些年來,這座莊園算是冷靜了許多。

    人有巔峯低谷,每個不同的階段,帶來的感受也大爲不同。

    年近花甲的于志寧,坐在書桌前,神色十足,手中提筆鏗鏘有力,手臂揮動,筆尖落在潔白的紙張上,嘩嘩嘩的,一篇文書頃刻而成。

    字跡看似有些潦草,但懂行的人,卻是能一眼看出,這篇字跡中,可謂是充滿了靈魂,一個個潦草的字跡連在一起之後,似是活了過來。

    唐朝什麼都缺,最不缺的就是書法家。

    隨隨便便一個官員,乃至一個普通的儒生,寫出來的字都很漂亮。

    而那些能走上高位的官員,哪一個沒有一手好字

    不過,字跡什麼的,於志文卻並未放在心上,寫的多了,悟得多了,隨心寫出來的字跡,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文風與靈魂。

    他更在意的,是這篇文書中的內容。

    于志寧這些年的日子過的並不如意,曾經官至中書侍郎,隨後隨着李世民的下臺,被降爲中書舍人。

    雖說降職,但比起其他同僚而言,于志寧覺得自己的命運還算是好的,至少沒被驅逐回家。

    所以在中書舍人這個位置上,也就矜矜業業的幹着。

    可是誰曾想到,冷不丁的,竟然出了個樑子義事件。

    樑子義何許人也就是年前在洛州大肆收購儒家書籍,甚至欺男霸女,直接欺負到皇帝頭上的那位。

    很不巧的是,樑子義還真的是于志寧的徒弟。

    古代拜師遠沒有後世那麼簡單,學生需要先在老師家中待上至少三年的時間,其實就是在老師家中當三年的僕人,什麼髒活累活之類的,都是你的。

    即便如此,能夠獲得這個資格的,也僅僅只是少數人。

    這個過程並非體罰,也並非因爲老師的高傲,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考察一個人的心性,看他是否真的適合自己這門學問或者手藝。

    再一個,也是在考察這個人,若是自己將這門學問或者手藝教給他,他會不會做出那種人神共憤的事情

    老師是嚴厲的,也是寬容的,包容的。

    樑子義出身貧寒,且當初又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與聰慧,偶然間,于志寧恰巧遇到,便看中了他。

    而樑子義也看出于志寧身份不一般,連忙提出了拜師的請求。

    兩人一拍即合,樑子義便被于志寧帶入了家中。

    或許是因爲求師之路太過容易,或許是因爲于志寧表現的太過看重,僅僅半年不到,樑子義便展露出一副輕浮的姿態,于志寧多次訓斥,結果依舊未能將其拉回來。

    只能在考察期的第一年即將度過的時候,將其逐出家門。

    啥

    這就算完了

    當然沒有,通過這一年的時間,樑子義結交了不少的儒生,名門正派那一類的,自然不屑與其爲伍,甚至連理都懶的搭理一句。

    但被趕出去的那類人,卻很快就聚在了一起。

    藉助着于志寧的身份,樑子義很快便取得了一些成就,於是,師從於志寧這句話,便時常掛在樑子義的嘴邊。

    爲此,于志寧甚至在私下裏不止提過一次這件事。

    可還是沒有料到,這個樑子義還是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雖說早在十年前便將樑子義逐出家門,但事發當時,他卻是扯着于志寧的大旗作威作福的。

    于志寧,一個落魄的中書舍人,很牛逼嗎

    牛倒是有點牛,但真正牛的並不是中書舍人,而是其在儒家的地位,如果用現在的爵位制度來比喻的話,于志寧在儒家的地位,至少也相當於封王級別的。

    於是,萬般無奈的于志寧,只能一邊請求朝廷按章處置,一方面則是引咎辭職,以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不管這個人是不是自己的學生,至少曾經進入過考察期,而進入考察期的,都是經過事先考察的,人品沒什麼問題的,才能進行這一步。

    很顯然,于志寧忽略了這些步驟,加上之後並未進行制止,更未公開聲明,如果誰其他官員,于志寧倒是不比如此迴應,可樑子義欺負的是皇帝,要讓皇帝將詩經從藏書樓拿出來低價賣給他,這他媽的到底有幾個膽子纔敢幹出來的事

    辭官在家已有半年,這半年來,于志寧看了很多,說了很多,想了很多,也對比了很多。

    於是,便有了當下這一幕,有了他手中的這份文書。

    “孟攸,將此文書散佈出去”

    于志寧喚來了自己的學生。

    一個當初自己並不怎麼看好的學生,天賦也很一般的學生,無論學習什麼,他的進展都是最慢的,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還能多用些心,可到了後面,學生那麼多,自己又哪有精力去照顧這個笨學生

    又一個讓于志寧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那些學生們,有的選擇了退出,有的選擇改換門庭,有的,則選擇了跟樑子義相同的道路,想在這儒家亂世之中,爲自己謀的一份地位。

    人各有志,于志寧都沒有制止,也並未發生痛斥,只要有人找他說這事,他便點頭答應。

    繞了一圈,也就只剩下孟攸這個自己並不看好的學生留了下來,並且一直跟隨在自己身邊。

    而這個時候,于志寧也終於是有時間單獨調教一下孟攸了,二十來歲的年紀,並不晚,但是考取功名的話,這個就很難了。

    四大書院進不去,也就意味着只能加入外面的那些書院,然後上萬人擠破腦袋的去搶那少的可憐的名額,然後再去跟那些天子驕子們去爭奪最終的名額。

    孟攸拿過文書,直接看着,這是於志文的規矩,這半年來給他立下的規矩。

    是考驗,也是學習,還是點撥,每一次看過之後,孟攸都要說出自己的感想,然後于志寧開始糾正指導。

    “孟攸,此後你有何打算”趁着孟攸看文書的同時,于志寧問着。

    自己的學生,沒有前途,沒有出路,這讓自己這張老臉往哪放靠儒家呵呵

    “老師,學生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都沒有悟透,所以暫未想過將來。”孟攸有些木訥的迴應了句,繼續道:“老師,這篇文章若是發出去的話”

    “繼續說”于志寧看着孟攸,直到這半年,他才逐漸的發現了孟攸的特長,精心培養了半年的時間,孟攸也是越來越讓自己喜歡了。

    “這篇文章若是發出去,老師怕是在儒家將再無容身之地,學生覺得,老師不妨與其他大儒商議一番,然後共同發出,效果會更好一些,而且老師在儒家的地位也將會更上一層樓。”孟攸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師徒兩人,這裏也只剩下兩個人了,所以他也沒有什麼好避諱的,加上他也不會那麼多的油嘴滑舌,不會刻意的去討好任何人。

    孟攸的這幅脾氣,倒是與于志寧很相似,這也讓于志寧更加喜歡這個學生。

    “孟攸啊,你知道爲師在陛下麾下這幾年以來,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嗎”于志寧微微一笑,認真的解釋着。

    “學生不知”孟攸搖了搖頭,這他上哪知道

    “審時度勢”于志寧緩緩的道出了這四個字,很平常的四個字,也是最經常說的四個字,可是于志寧卻又一次的說了出來。

    只不過,這次說,跟以往說,境遇不同,感觸不同,所指的東西,自然也就不同。

    于志寧對孟攸的脾氣很瞭解,也就沒有繼續去問他,而是直接說道:“儒家要的是新生,是恢復以往的輝煌,但現在這種情況,他們只能是癡人說夢。

    僅僅只是依靠將天下萬門匯聚一團,形成一股大勢,力量自然是大了,可沒有其他的優勢,反而,陛下是絕不會坐視的。

    天下,不是靠文人奪來的,而是靠軍隊打下來的。

    即便是在和平時期,軍隊沒有作戰,他們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文人的風光或許會蓋過軍隊一時,但自始至終,在任何上層的眼中,軍隊永遠是排在第一的。

    儒家想要新生,唯一的途徑便是破釜沉舟,放棄那些不切的實際,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然後改變,儘可能的做到更優秀。

    大一統始皇帝的教訓還不夠嗎

    爲師若是與那些大儒商議,這篇文章最終依舊會被髮出去,但發的地方卻並非天下,而是儒家內部。

    在自身利益尚未得到保證的前提下,他們是不會考慮其他的。

    如果是以前,爲師也會這麼做,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爲師離開官位的時間比較晚,大唐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中間又經歷了多少的辛酸,爲師比任何人都清楚,也都看在眼中。

    在黎民蒼生面前,爲師的身份與地位,又算得了什麼

    現在的儒家,已經徹底的變了味道,他們只爲了統治而統治,只爲了自己而統治,沒有人曾經想起過,他們的初衷是什麼他們的初心又是什麼

    軍人在前線捨身賣命的爲大唐開疆拓土,商人們日夜忙碌的操勞生意,爲大唐的經濟復興貢獻一份力量,普通百姓,耕種之餘,也在勤勞的找着工作,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做,科學院日夜不停的研究各種新的科技,書生們日夜奮讀,只爲有朝一日,能將自己畢生所學施展出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所有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爲這個國家,爲這個民族貢獻着自己的力量,而我們呢我們在做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