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99種最討人喜歡的說話方式 >第38章 用模糊語言說尖銳的話
    第五章第8節 用模糊語言說尖銳的話

    卡耐基認爲,對於一些話題比較尖銳的事情,最好使用模糊語言,給對方一個模糊的意見,或者多用一些“好像”、“可能”、“看來”、“大概”之類的詞語,顯得留有餘地,語氣委婉一些。

    例如,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不出問題時,作爲老師一般不應這樣訓斥學生:“你怎麼搞的?昨天你肯定沒複習!”而應當用模糊委婉的語言表達批評的意思:“看來你好像沒有認真複習,是不是?還是因爲有點緊張,不知道該怎麼說呢?”而且應當進一步提出希望和要求:“希望你及時複習,抓住問題的要領,爭取下次作出圓滿的回答,行不行?”這樣給了學生面子,也能達到好的效果。

    在一些交流場合,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經常可以碰到一些涉及尖銳問題的提問,這些提問不能直接、具體地回答,又不能不回答。這時候,說話者就可以巧妙地用模糊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讓當事雙方都不感到太難堪。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明星迪戈?馬拉多納所在的球隊在與英格蘭隊比賽時,他踢進的第一個球是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到了他用手拍球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意識到倘若直言不諱地承認“確實如此”,那對判決簡直無異於“恩將仇報”(按照足球運動慣例,裁判的當場判決以後不能更改),而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

    馬拉多納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球是手臂打進去的,頗有“名人不做暗事”的君子風度,又肯定了裁判的權威。

    用模糊語言回答尖銳的提問是一種智慧,它一般是用伸縮性大、變通性強、語意不明確的詞語,從而化解矛盾,擺脫被動局面。

    一個年輕男士陪着他剛剛懷孕的妻子和他的丈母孃在湖上划船。丈母孃有意試探小夥子,就問道:“如果我和你老婆不小心一起落到水裏,你打算先救那個呢?”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回答先救那一個都不妥當。年輕男士稍加思索後回答道:“我先救媽媽。”母女倆一聽哈哈大笑,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媽媽”這個詞一語雙關,使人皆大歡喜。

    我們在聽政府發言人談話,或者看一些文件、公報的時候,常常覺得平淡無味。其實這些語言往往蘊含着非常尖銳的意思,只是用了一些模糊化的詞語,讓它顯得“平淡”了一些而已。比如外交部發言人談話中提到“賓主雙方進行了坦率的會談”,這裏“坦率”的背後意思就是有很多爭議,意見件分歧非常大;再比如“應當促進雙方的交流”,意思就是雙方的共識太少,彼此之間有比較深的成見。這些模糊化的語言既達到了說明問題的目的,又起到了淡化矛盾的作用。

    篇末點睛:

    魯迅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去祝賀別人孩子的滿月。別人有的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當大官,有的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發大財。他說了句“這孩子將來也是會死的”,於是遭到了在場人們的一致痛打。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未必,說死是必然,所以應該這樣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