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素書 >第二章原始章
    注曰:道不可以無始。王氏曰:“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

    此章之內,先說道、德、仁、義、禮,此五者是爲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此章論述做人處世的基礎和根本法則,所以,稱其爲“原始章”。

    黃石公認爲,做人處世應該道、德、仁、義、禮五者具備。要在時機未到之時,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審時度勢,洞察先機,一旦抓住機遇,則胸懷天下、施展抱負、成就偉

    大的事業。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註釋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爲一;一之

    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解釋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分開使用就有五個方面,合起來是一個道理。

    道,是自然和人事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宇宙運行和社會前進的準則。只有把握了這個道,才能萬事順利。

    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質、修養,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爲人處世的標準。中國人主張以德服人,有德者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仁,所謂仁者愛人。仁,就是仁愛,是對家人、朋友、陌生人的愛和寬容。它發自人的內心,是人善良天性的發揚和體現。

    義,是社會的正義,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爲準則。中國

    古人主張捨生取義,就是爲了社會正義的實現,寧可犧牲自

    己的生命。禮,是待人處世的禮儀和禮節,是文明的表徵。講究禮

    既是自己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以上五個方面是立身、成名的根本。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註釋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

    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解釋

    所謂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但萬事萬物卻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

    道對宇宙萬物的包容廣闊無邊,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舉止、言談儀表,到漫無邊際的宇宙、纖細的草籽內核,哪裏沒有道的存在呢

    道是這樣的無所不在,但普通人並不能夠真正瞭解它。人們只能瞭解它的某一個方面,比如:仁者體會到的是仁,智者體會到的是智。

    天有晝夜四時的變化規律,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時節氣生長榮枯,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夠遵守世間的倫理道德,同時上順天時、下察地利,就掌握了人

    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原典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註釋

    注曰: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於

    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於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爲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爲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

    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產,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聖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於君主,孝於父母,誠信於朋友,是人之德也。”

    解釋

    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有所求就是慾望,有慾望而不能實現,就不是德。可見所謂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廣大民衆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材,使世間的萬事萬物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而絕對不是據爲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境界。

    但是慾望的實現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瘋狂地沒有原則地索取,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道德的人,儘管費盡心機,他的慾望終將落空,只有以道德爲立身處世的根基,纔能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君臣父子纔會各盡其責、各得其位,魚蟲草木才能依從自然規律生息繁榮。只要遵從這樣的法則,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從自身的修養到萬事萬物,沒有不能得到的。

    這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謀略

    反過來,如果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只追求個人的、眼

    前的蠅頭小利,其結果則是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不能成就。

    原典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

    生成。

    註釋

    注曰:仁之爲體,如天,天無不覆;如海,海無不

    容;如雨露,雨露無不潤。慈慧惻隱,所以用人者也。仁非親親於天下,而天

    下自親之。無一夫不獲其所,無一物不獲其生。書曰:“鳥、獸、魚、鱉鹹若。”詩曰:“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惻隱之心。若知慈惠、惻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解釋

    所謂仁,是指對事物和人類有親切的感情和關懷,有慈

    悲惻隱的心腸,讓萬事萬物都能夠遂其所願、有所成就。

    仁愛的本質如天,無所不包;如海,無所不容;如雨露,無所不滋潤。慈惠惻隱是仁愛之心的具體表現,真正具有偉大仁德的人,雖然不刻意去和天下人親近,但是天下人民無不自覺自願地親近他。因爲沒有一個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沒有一種生命不生機勃勃。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