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亂明風雲 >六十四、古代沐浴用品、用具、用地、裝置
    至少在唐朝時就已經有的關於公共浴室的記載,估計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交融,而少數民族對於身體的禁忌不如漢人,公共浴室應該出現。

    宋代的公共浴室情況非常發達,遍佈開封城內外,浴室實行男女分浴,服務非常周到,除了提供沐浴外,還提供揩背、修剪指甲、按摩等服務,還提供茶水、酒類及果品等。除都城外,大大小小的城鎮也遍佈各種公共浴室。

    元代的公共浴室情況非常發達,馬可.波羅記載當時的人們“每日早起,非沐後不進食”,還出現了藥浴。明清時期,中國的廁所和浴室更加普及,基本上一建房都要同時配建廁所,明代的公共浴室叫混堂,又叫“浴肆”,每次沐浴的價格爲一文錢,配有澡豆等洗潔用品,在當時又叫肥皂,最著名的肥皂叫“天理肥皂”。清代的公共廁所及公共浴室與現代已經差別不大。 ’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自我清潔,號召春天洗浴祛病的上巳節就是標誌。

    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

    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更上升爲隆重的禮儀。

    《楚辭》中,就有"新沐必彈冠,新浴必振衣"。

    先秦開始,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爲齋戒。

    秦漢之際,全社會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禮記·聘禮》載“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漢時,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一天假,稱爲“休沐”,讓官員有空好好清洗。

    唐代,“五日一休沐”改爲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爲上瀚、中瀚、下瀚。

    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因爲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爲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稱“休浣”。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並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以往更加講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人將洗滌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可見中國古人對自身清潔的重視。

    而在同時代,很長時間裏,當時西方的教會,還在宣傳洗浴是懲罰罪人的方式……4世紀時一位赴耶路撒冷朝聖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經18年沒有洗過臉了,因此她覺得自己最“純潔”的。

    比起洗頭,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豐富:

    一、材料

    1)草木灰

    古代“洗頭”用它,是方便有用的好東西,功效不述。宋代《雞肋編》中,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污,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古代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髮水和沐浴露。

    3)皂莢

    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專門出售皂莢。

    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污能力有強有弱。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爲中國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

    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4)肥珠子

    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麪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

    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

    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麪、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現代經過技術加工,製成液體狀的無患子洗髮水,深受環保人士和崇尚天然的愛美人士推崇,用此洗髮,少頭屑,頭髮變黑髮亮,幹後絲絲分明,但在洗時有點乾澀。

    5)胰子、澡豆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洗淨污血後,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製成洗滌用途的澡豆。

    是誰第一個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皁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皮膚,是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

    澡豆一開始只在上層貴族中流行,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

    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而且,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頗相似。

    唐代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爲“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皇室宮廷,冬天會發給官員。

    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優質的澡豆,被視爲高級品,醫者不肯輕易公佈配方。也因爲高貴,而往往只用於手、面部洗用。

    唐代李燾《外臺祕要方》中有詳細的描寫:“論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爲祕惜,不許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藥料

    將中草藥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結合澡豆等而設。

    光是對於頭部的用料,分類就已十分詳細。《外臺祕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療面病方、洗面藥方、面色光悅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皰方、面艫皰方、麪粉滓方頭風白屑方、沐頭去風方、生髮膏方令發黑方白禿方、赤禿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類方式,說明現代面部皮膚的問題,在唐代已有詳細的掌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