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亂明風雲 >七十、老百姓爲什麼恨袁崇煥?
    袁崇煥死前,有無數老百姓非議他、漫罵他、指責他、懷疑他。 .袁崇煥死的時候,想生喫他肉的老百姓成羣結隊。老百姓爲什麼爲這樣對待袁崇煥?原因多了。但有一點可以保證,這與皇太極的反間計沒有一丁點關係。所謂兩個太監從敵營跑回來的事,到滿清乾隆年間纔有人開始傳言。事實上,在袁崇煥被抓前、被抓時、審訊時、處斬時、處斬後,都沒有一個人說過什麼有太監從敵營跑回來的事。

    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把袁崇煥的死和什麼太監聯繫過在一起。直到100多年後的乾隆年間,纔有了這種驚人的變化。(所謂的皇太極反間計,可信度有多高。諸位可以想象了)

    無數的人老百姓非議、漫罵、懷疑、指責、恨一個人到了驚人的地步。淚痕不敢說這個人一定死有餘辜,但這樣一個人死後的蓋棺定論居然是:崇煥既死,天下冤之。淚痕實在奇怪極了!後來淚痕終於發現,原來一切不過是御用文人給滿清皇帝拍馬屁罷了。既然皇太極說袁崇煥是自己反間計給弄死的,那御用文人自然只有表示一百個認同,而不敢表示一丁點反對。相反還得找一百個、一千個理由證明這一切是千真萬確的。

    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沒有人敢對無數老百姓非議、恨袁崇煥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他們對此只是含糊其詞罷了。因爲如果深入分析,那袁崇煥之死還和皇太極的反間計有什麼關係?所以一方面御用文人說了,袁崇煥死的時候,願意花錢生喫他肉的人成羣結隊,另一方面卻又說袁崇煥既死,天下冤之。但既然是寫歷史,御用文人當然多少還有一點職業道德。否則?他們寫的東西就沒有資格叫歷史了。所以對老百姓非議、懷疑、漫罵、恨袁崇煥的原因。御用文人們只是含糊其詞,卻絕不敢把責任全推給老百姓,更不敢因此肆意污損老百姓。

    金庸先生是寫武俠小說的,初寫歷史自然是毫無顧忌。於是在這段歷史公案中,自然是信口開河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總而言之,袁崇煥偉大極了,完美極了。老百姓之所以非議他、懷疑、指責、漫罵他。無它!只不過是因爲他們愚昧、偏見、自私、殘忍罷了。豈只是老百姓,一切敢對袁崇煥不恭敬的人,都會被金庸先生用這些詞對待的。

    當然金庸先生這樣寫,絕不是爲給了皇帝拍馬尼。他只是想塑造一個完美的大英雄罷了。但因此,就可以亂寫歷史嗎?(如果金庸先生說自己寫的是小說,淚痕自然無話可說。但金庸先生非要說自己寫的是歷史。)

    金庸先生一再說,只因爲敵人肆虐京師,老百姓自己的利益受損了。於是就拿袁崇煥及其軍隊發泄,於是就不可理喻的對待袁崇煥。但淚痕奇怪極了。唐、五代、兩宋、明王朝,遊牧民族南下長城的次數多了,甚至包圍京城的次數也多了。老百姓何時因爲敵人肆虐自己,就拿自己的邊防軍發泄呢?

    唐王朝時土蕃一度攻入過長安、回紇兩度屠過洛陽。五代時,契丹一度攻入過開封。兩宋時,金人兩度包圍過開封(一次更是攻了進去),一度攻入過杭州,明王朝時蒙古兩度包圍過北京城(也先、俺答)。這全是包圍或攻入京城,自然普通的大城市,次數就更多的難以計數了。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的利益自然是受損了,而且是大大的受損了。恕淚痕孤陋寡聞,我可真沒有聽說過什麼時候有老百姓因此喪失理智、不可理喻的拿自己的邊防軍,或邊防司令發泄過。

    爲什麼老百姓因爲敵人包圍了京城,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就獨獨拿袁崇煥及其軍隊發泄呢? 爲什麼老百姓從不因此,這樣對待別的軍隊呢?

    無論是明史、還是清史學者。恕淚痕孤陋寡聞。爲了證明袁崇煥偉大,就這樣肆意污損老百姓的人。可真只有金庸先生一個人罷了。

    而這種根本經不起推敲的說法,居然爲衆多人所接受。

    很多人,老百姓受了輿論的欺騙後,常常會不可理喻與喪失理智。變得瘋狂與殘忍。這種說法表面上有理,但實則上根本經不起推敲。 是非對錯,任輿論宣傳怎樣撲天蓋地。普遍老百姓也能分清是非對錯的,不會被真正愚弄的。 相信**中願意理解***,願意爲***辯解人的也很多。只是他們不敢說罷了。一旦說出來,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中。許多人也不是都想罵***,只是不罵能行嗎?

    老百姓什麼時候普遍被輿論、宣傳弄得分不甭是非對錯來着?! 一切只不過是迫於形勢,只有心裏揣着明白,嘴上裝糊塗罷了。因爲他們都也知道,敢把心裏所想的說出來,絕沒有什麼好果子喫的!

    當時明王朝老百姓非議、漫罵、懷疑、指責、恨袁崇煥有這種客觀背景嗎? 老百姓所做的這一切,根本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得出來的罷了。 袁崇煥絕沒有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完美,甚至他所錯的地方多了。 否則,絕不會惹得整個地區的老百姓都罵他、非議、懷疑、指責、恨得想生喫他的肉。

    美化袁崇煥的人多了,但敢因此肆意污損老百姓的人。卻真是隻是金庸先生一人。而這種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內容,居然有許多人相信。

    袁崇煥身爲平遼最高指揮官,面對滿清東征西控蒙古,一日日坐大於長城以北地區。卻死守和議之策,矇頭只顧修寧錦一隅的防線。滿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放手東征朝鮮、西控蒙古遂奠定長城以北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

    對於袁崇煥的這種和議,滿清有識之士都情不自禁說:“我太宗文皇帝用和談穩住明王朝,放手東征、西控,一日壯大自己。長此以往明王朝不亡更待何時呢?”明王朝有識之士都說:“敵人一日坐大長城以北,我們從前的盟友朝鮮、蒙古諸部都不斷被滿清削弱、控制。長此以往,大明王朝危險哪!”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跟着非議袁崇煥什麼錯?好象袁崇煥的和議,真的偉大極了。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這種背景下,也好說。問題是滿清東征西控蒙古,遂一日稱奠定長城以北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明王朝與滿清的事實邊界不經意中延長了幾千裏,在這種背景下,面對如此漫長的邊界線,明王朝靠什麼防守的過來。在這種背景下,滿清遂從蒙古東部地區南下城了。

    甚至在滿清大軍南下長城前三個月,面對西部防線天大的漏洞。袁崇煥管也不多管,反而把全部精力與時間用於殺毛文龍去了。毛文龍是什麼人?他縱有千般不是,千般罪責。但他卻絕對是滿清一心想殺之而後快的人,只是一直找不到機會罷了。 在西部防線存在天大漏洞的背景下。(滿清大軍隨時可能從此攻入長城,並直逼京城)袁崇煥對此管也不多管,卻是急不可耐的殺一個敵人一心想殺之而後快的人。 袁崇煥他有個輕重緩急嗎?有個權衡利弊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