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四百四十四章 氣候論
    第445章 氣候論

    舍內燒了一個火盆,溫暖如春,適合睡個好覺。

    徐庶卻始終覺得有一塊巨石壓在心頭,恍恍惚惚睡了一夜,待到雞鳴時分,便已醒來。

    正要洗漱,有侍從來報,說姜維在舍外等候請見。

    “來了有多久?”

    侍從回道:“約莫小半個時辰。”

    “好。”徐庶不動聲色,匆匆洗漱完畢,略微整理下儀容,“速請來相見。”

    不多時,姜維步伐矯健,推門而入。

    “維見過先生,不知是否叨擾先生休息?”

    徐庶笑着迎上,上下打量一番,見其身上依舊穿了昨日袍服,想來一夜未睡,但面上精神奕奕,竟是毫無倦意,當下抱拳道:

    “我上了年歲,終究比不得你們年輕人。”

    他將姜維引到座上,待侍從倒上一杯茶水,躬身退下後,這才問道:

    “伯約此來,可有什麼吩咐?”

    “不敢。”姜維躬身道:“聞知先生久在河北,於匈奴諸胡事知之甚詳,大軍開拔前夕,特來請教匈奴虛實。”

    “早該和盤托出,卻勞伯約親自垂詢。”徐庶聞言,頓時怕了拍額頭。

    他在鄴城已有十數年,鄴城是曹魏處置北方匈奴、鮮卑等異族事務的中心,他有心留意,故諸部瑣事,皆在胸中。

    當下正襟危坐,將曹操分匈奴於五部一事,並司馬懿指派匈奴北下之事細細說了,末了,又補充道:

    “至於伯約關心的匈奴人之虛實,以我之見,當不少於五萬。”

    “五萬?”姜維卻是搖了搖頭。

    徐庶見狀忙道:“莫要不以爲然,匈奴人雖然分裂日久,此番又是倉促召集,但終究是全民皆兵的名種,今番有利可圖,緊急發動五萬族衆,並非沒有可能,千萬不可輕敵。”

    他本以爲姜維不信,故而提醒,哪知姜維卻道:

    “漢魏相爭,關中空虛,此乃千載難逢的機會,某以爲,匈奴人必定傾巢而出,料其人數何止五萬,便是十萬,也不無可能。”

    “什麼!”這下輪到徐庶倒吸一口冷氣,眉頭一皺,追問道:“何以斷定?”

    姜維稍作沉吟,並不回答,反而問道:

    “敢問先生,可知千百年來,我華夏與北部夷狄之間的興衰進退之道?”

    徐庶一愣:“可是要考教於我嗎?”

    “不敢,難得遇到知曉北地諸胡事的大賢,謹討教耳。”姜維抱拳道。

    徐庶見他謙遜,緩緩點了點頭,沉吟道:“千百年來,若我漢人陷於內鬥,力不能凝聚力於一拳之間,則夷狄進,華夏退。豈不見西周末年,國勢日衰,幽王昏庸腐敗,任用奸相,寵愛褒姒,戲弄諸侯,結果去諸侯之信任,終至犬戎攻滅豐、鎬二京,諸侯果不至也,西周乃以滅。待高祖混一宇內時,匈奴尤爲勢大,後武帝聚力成爪,左右鉗擊,終使北胡倉惶北遁,漠南無王庭也。”

    姜維面無表情,問道:“先生的意思,華夏之興盛,在於漢人之團結,政權之穩固乎?”

    徐庶頷首道:“正是如此。時過境遷,今匈奴故態萌發,猖獗如舊,無非趁了漢魏交戰,無暇北顧耳。”

    姜維正色道:“正要請教先生,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相互攻伐,國無寧日。彼時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揮兵北進,驅逐林胡、樓煩,匈奴,諸胡辟易,至戰國末年,趙將李牧尚可破匈奴十萬多人,致其不敢南下侵犯,至於秦始皇,更能屢發傾國之兵,北掃匈奴,南討百越。彼時華夏諸侯離心離德,可謂至矣,何以七雄散而能御外辱,裂而能掃衆胡焉?”

    這番話表面上是發問,實則在於反駁,可謂毫不留情,針鋒相對,徐庶愕然,搜腸刮肚,一時不能接,只得正襟危坐,抱拳道:

    “不知伯約有何高見?”

    姜維側身回了一禮:“不敢稱高見,以某觀之,在兵甲、農商、政體足夠進步之前,華夷進退之機,首在氣候之變遷耳。”

    徐庶眉頭一皺,不以爲然道:“氣候?這倒是新鮮。”

    姜維點頭道:“不錯,正是氣候……先生可曾察覺,這幾年天氣異常寒冷?”

    時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屋中仍然燒着一盆取暖用的火焰,徐庶攏了攏衣裳,應道:

    “這幾年天氣極寒,冬季尤其悠長……只是,這與華夷興衰有何關係?”

    姜維正襟危坐,道:

    “因氣候之變遷而引起朝政動盪,古來有之。周幽王時的古書中多有寒冷、乾旱等氣候異常之記載,譬如《國語》載,周幽王即位第二年,發生多起自然災害,地震引發涇渭洛三條河流震動,造成枯竭,岐山崩塌,再次年,關中大旱,田地絕收,越數年,王室糧草財賦虧空無算,故而以周室之尊,經營四百年,亦無力制衡諸侯與西狄。”

    “及至戰國、前漢時期,中原氣候恢復溼暖,太史公《貨殖篇》中記載田地山藏產量增加之例,俯仰可拾。故而,彼時以燕趙之孤,可以抗北胡,待到中原生息完畢,武帝即能養騎十萬,並藉此大破匈奴!而這便是某要說的氣候之變。”

    這是後世着名的“小冰河週期”論,即因氣候原因導致關內土地減產,以致糧食短缺,政權不穩,導致朝政分裂更替,讓外族覷得可趁之機,這是古代王朝更替的重要論斷依據,後世的歷史愛好者對此可謂人盡皆知,但在三國時代來看,這番理論顯然超越時代,新穎之餘,又令人又無法辯駁。

    徐庶聞罷,果然陷入沉思,他未料到眼前這位青年居然有此見識,說出這般聞所未聞、卻又詳實有理的論斷,細細思索印證後,頓感欽佩,面上更浮現出凝重之色。

    姜維手指沾水,在案上劃了一條線。

    “秦、趙、燕終年與北胡爲敵,探索出這一條橫跨東西之界線,界線以南,氣候溼潤溫暖,適合耕種,爲我華夏世代繁衍之地,界線以北,降雨減少,氣候乾燥,事宜牧草生長,故而是遊牧部族棲息之地。”

    徐庶目光如炬,撫須道:“這條界線,乃是長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