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三十七章 大沽口大捷
    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英海軍司令賀布親自帶領12艘軍艦從攔沙江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佈下令攻擊炮臺,清守軍也開始發炮反擊,火力充分發揮下,過不久多艘英法軍艦遭受損傷,賀布本人也受傷。

    下午4時,有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過了一小時後賀佈下令從海口南岸強行登陸,試圖派出海軍陸戰隊從陸上攻佔炮臺,但是英法海軍陸戰隊運氣太壞,登陸後不久就陷入河邊淺灘的淤泥中步履維艱,淪爲清軍大炮轟擊的活靶死傷枕籍。

    同時英法聯軍也遭到清守軍及從新河來增援的騎兵攻擊,到了晚上聯軍再繼續進攻,但又有死傷。遭遇戰持續了幾個小時,英法聯軍死傷932人,四艘淺水炮艦被擊沉,一艘重傷。

    經過一晝夜激戰,聯軍遭到慘敗,開始脫離戰場,準備向南撤退到杭州灣。

    英法聯軍艦隊剛剛轉向,還未出大沽口,突然遇上一直尾隨其後的南洋軍艦隊。

    南洋軍艦隊此前爲保持安全距離,離聯軍艦隊大概大半天海程。艦隊提督在確定英法聯軍已經開始進攻大沽口後,急急忙忙的前往救援,剛到天津附近洋麪,就碰上戰敗後撤的聯軍艦隊。南洋軍艦隊因爲害怕英法海軍,所以拿出全部家當傾巢而出,此時黑壓壓的覆蓋在英法聯軍的撤退方向的海面上。

    雙方一照面,都嚇了一跳。不過南洋軍艦隊提督很快判斷出英法聯軍是陸戰失敗,否則不會天還沒亮這麼大規模的離開。他果斷的命令全軍展開炮擊,英法艦隊見腹背受敵,也只好硬着頭皮迎戰。雙方都無法後退,自然又是一場惡仗。

    英法聯軍本來就已經損失慘重,加上一天一夜鏖戰,又累又怕,毫無戰意,遇上戰意正濃的南洋軍艦隊,只能邊打邊跑。在清軍炮臺的幫助下,南洋軍艦隊鏖戰三小時,在天大亮的時候,幾乎把英法聯軍艦隊包了餃子,只溜走了幾艘快船,主力戰艦均升起白旗。

    站在炮臺上觀望的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雖然有死戰扛住英法陸軍的信念,但萬萬不敢想能截住英法海軍,一激動,把手裏的馬鞭都給掰折了。

    他隨手奪過隨從的馬鞭,翻身上馬,到碼頭去準備受降。

    消息迅速傳到天津,正在天津禮部尚書瑞麟,一身戎裝,已經準備跟英法聯軍打天津保衛戰,突然得到捷報,第一反應居然是前方敗了虛報勝利。反覆確認之後,哆哆嗦嗦的開始向朝廷寫捷報。

    捷報在下午抵達北京紫禁城,咸豐帝和恭親王兩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倒是比一班中老年大臣更沉得住氣,先是讓這幫老淚縱橫的大臣們平復情緒,然後讓他們趕緊確認勝利真實性,隨即要鑾駕前往天津。

    天津城中的俾斯麥得知消息後,迅速的盤算了下。這支艦隊已經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強陣容,如今投降,英國人一段時間內是無法從海上再攻擊清國,所以戰爭前線會移至印緬邊境。

    因爲不肯幫助清國正面作戰,德清關係目前處於低谷,好在協助工作做得還比較到位,清國朝廷不至於撕破臉面。但再想要鼓動清國出兵協助緬甸,恐怕得不到好臉色。

    俾斯麥開始懊惱自己當初對清國朝廷太市儈,不知現在該如何收場。

    不過沒等俾斯麥焦慮多久,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就到了眼前:

    萊茵東印度公司總督已經調集中南半島上各小國的十萬餘土著軍,已經抵達印緬前線。

    當然帕爾默總督不是想給俾斯麥解圍。當德國的勢力伸進緬甸時,久居東南亞的帕爾默就嗅到了利益的味道。他並不關心清國和柏林在緬甸的戰略,但他意識到這是插手緬甸事務的好機會,早早與緬甸國王搭上了線。

    於是在柏林暗中支持緬甸對印度動武的時候,萊茵東印度公司就單線與緬甸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在柏林之外,東印度公司再更大力度支持緬甸收復阿薩姆邦並佔領孟加拉,以換取戰後獲得孟加拉的鴉片和棉花產地。

    在英國恢復印度穩定之後,緬甸面臨英國報復,帕爾默本想當縮頭烏龜,卻得到了英國大舉進攻清國的消息。英國人剛剛經歷了印度叛亂,又兩線作戰,兵力和武裝都可能捉襟見肘。思量再三,帕爾默決定冒險調集暹羅、安南、北馬來的土著軍隊,幫助緬甸鞏固前期戰果。

    相比俾斯麥的市儈,膽大妄爲的帕爾默明顯運氣更好。大沽口戰役大捷,使英國海上力量受到重創,軍事部署需要做大幅度調整,原本對緬甸的攻勢迅速變成了守勢,一時無法對緬甸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緬甸國王在帕爾默的土著軍支持下,抓住時機進攻被英軍收復的據點,再次控制阿薩姆邦和孟加拉。

    英國議會此時吵成了一鍋粥。

    執政的輝格黨和巴麥尊首相面臨嚴峻的質疑,從印度叛亂問題,到緬甸反攻問題,再對清國動武的戰略判斷和戰術執行問題,被在野的保守黨罵的狗血淋頭,也受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嚴厲批評。而首相巴麥尊則四處說這是德國人在使壞,試圖把國內矛盾引到一直針對德國。

    倫敦郊外,第十四世德比伯爵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府邸。

    斯坦利此人五年前短暫代表保守黨出任過英國首相,但因爲勢力單薄,很快就下了臺。他在任時,所有資深大臣都不願加入他的政府,使他不得不大量啓用無名之輩,以至於垂暮的威靈頓公爵在聽他政府名單時,不停的問“誰?誰?”,讓他得到了“誰,誰政府”的綽號。

    斯坦利奉行孤立主義,他認爲通過國家的金融實力,實行一系列外交活動,建立勢力,以一切代價避免戰爭,與其他列強合作,通過歐洲協調解決外交問題。這可以說是“光榮孤立”的前身,與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保守黨的外交政策有相近之處。

    此時斯坦利隆重接待的,正是不久前到倫敦協調英清衝突的謝綰。

    謝綰安靜的聽完斯坦利激情澎湃的表述,請他坐下,

    “德比伯爵閣下,我對您的意見深表贊同。在遠東貴我兩國沒有深刻矛盾,所以用我國在清國利益作爲動機來攻擊我國暗中支持清國是沒有道理的。”

    這個有沒有道理,謝綰跟斯坦利都心知肚明,只不過斯坦利不願意與謝綰撕破臉皮,所以斯坦利只是聳聳肩,坐了下來。

    “我對巴麥尊子爵對德國的攻訐非常遺憾,甚至覺得他已經被戰敗氣糊塗了,恐怕不適宜擔任首相。我們德國非常希望看到您能夠在此刻站出來維護貴我兩國的關係,最好能取而代之。”

    謝綰知道斯坦利和他背後的保守黨很可能會在不久之後的彈劾案中獲勝,取代巴麥尊,這也是他現在特意來見斯坦利的主要原因。

    斯坦利沒說話,喝了一口威士忌,看着窗外的森林。謝綰從隨身的公文包裏拿出一份文件,遞給斯坦利道,

    “伯爵閣下,這是遠東的華商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權文件。”

    斯坦利這才放下酒杯,接過文件仔細翻看。謝綰接着說,

    “英清兩國雖然有些誤會,但真的不至於刀兵相見。這都是輝格黨爲了鞏固國內政治搞的鬼。這些華商願意把他們在東印度公司裏的股權以合理的價格讓給您,以表達他們對兩國和平和貿易的期盼。”

    以伍秉鑑爲首的廣州十三行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裏擁有大量股權,甚至處於控股狀態。兩國關係惡化以後,這種股權的合法性一直在扯皮,華商們本來也認栽了。謝綰跟他們溝通之後,把授權全部要了過來,準備全部打包給斯坦利。至於合理價格是幾英鎊,那就天知地知了。

    斯坦利合上文件,伸出手跟謝綰握了握,

    “英清關係穩定符合我國在遠東的利益,您的善意也體現了我國和德國的友好,我會努力處理相關問題的。”

    不久之後,斯坦利取代巴麥尊成爲英國首相,接着宣佈與清國開始和談,同時,他推動取締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公司股權全部由政府贖買——收購價格當然是極好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