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觸即發
    1839年5月,萊茵殖民地大臣洪堡簽署任命書:

    萊茵聯邦東方貿易代表帕爾默兼任萊茵東印度公司總經理;

    萊茵東方艦隊司令布魯默兼任東印度公司武裝力量總指揮,待取得獨立殖民地後也轄制殖民地陸軍和土著民兵;

    謝綰華裔侍從宋插以南洋華商,萊茵東印度公司在華代理,“華閏商號”大東家身份,擔任萊茵東印度公司情報機構負責人。

    萊茵以這個組合,開始試圖在遠東進行陸上擴張。

    根據謝綰的建議,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泰國和越南。

    泰國這邊,1752年,緬甸貢榜王朝滅掉了東籲王朝,並進攻暹羅,於1767年攻陷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暹羅父系華人達信鄭信和母系華人昭披耶卻克里,組織義軍抵抗,並於1769年把緬甸人趕出了暹羅。

    隨後,達信登基稱王,定都吞武裏而稱“吞武裏王朝”,並以“鄭信”之名請內附於清國,1777年清乾隆帝準其來貢。

    1782年,達信被昔日戰友、兄弟卻克里發動的宮廷政變推翻,卻克里親手殺死了達信。

    隨後,卻克里登基稱王,定都曼谷,建立“曼谷王朝”,是爲拉瑪一世。

    拉瑪一世穩定了局勢後,遣使請附於清國,謊稱自己是鄭信的兄弟“鄭華”,因鄭信死後無子,由他繼位。

    乾隆帝準其藩屬請求,並於1823年賜其“永奠海邦”匾額。

    至1839年,曼谷王朝已傳至拉瑪三世。

    由於泰國離印度較近,所以泰國很早就意識到了西方的影響,曾在1687年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爆發過一場英暹戰爭。

    起因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想佔領臨近緬甸的暹羅墨吉港,於是派兩條戰船攻擊港口,圍困扣押暹羅船,索要贖金。

    誰知暹羅炮臺突然攻擊英艦,同時暹羅對英國宣戰。但此後兩國都沒有進一步軍事行動,戰爭不了了之。

    再說說越南這邊,此時爲阮朝當政。

    阮朝王室爲此前越南南北朝及鄭阮紛爭時的中部獨立勢力阮氏,1802年,阮福映滅西山朝,統一越南,向清國請以國號“南越”內附。

    1803年,清嘉慶帝準其以國號“越南”稱臣來貢,阮福映由此定年號嘉隆,並於1812年改稱“大越”。

    此時阮朝也傳至第二代明命帝。

    相比英國人與暹羅人的衝突,法國人在阮氏統一越南的過程中,卻扮演了正面的角色。

    1784年,阮氏與暹羅聯軍爲西山軍所敗,被迫流亡暹羅。法國傳教士百多祿在此時介入阮氏。

    1786年,百多祿代表阮福映,同法國政府簽訂越法凡爾賽條約,約定法國派兵援助阮福映,而獲得越南的沱囊港峴港和崑崙島。

    不過,當時法國大革命就在眼前,這個條約並未付諸實行。百多祿見法國政府不願出兵,只好自行募兵購械,並連同法國教官二十人回到越南。

    百多祿終身爲阮福映服務,最後在從征途中病死,被阮福映追贈爲太子太傅、悲柔郡公。阮朝軍隊裝備、軍制由此也深受西方影響。

    然後來說說暹羅和越南關係。

    由於兩國經常介入對方內戰和兩國之間的小國事務,所以關係一直都很緊張。

    十九世紀以來兩次因爲柬埔寨爆發戰爭。最近一次是1831年到1834年,暹羅入侵柬埔寨,並支持越南南圻黎文魁叛亂。

    帕爾默、布魯默、宋插三人分析這些情報並商議後認爲,越南此時對歐洲人印象尚佳,萊茵可用軍事援助換取與越南交好,並支持其進攻暹羅。

    宋插繼而提出,尋找鄭信後人,以扶持吞武裏王朝復國,這樣可以與婆羅洲華人勢力連成一片,將南中國海、暹羅灣這一片變成萊茵東印度公司的內海;

    帕爾默則進一步提出,暹羅在馬來半島上的克拉地峽位置戰略意義巨大。其最窄處只有50公里,若建設運河,工程量遠小於蘇伊士運河。此運河一旦開通,就可以繞過馬六甲,從東印度洋的緬甸海直達暹羅灣、南中國海、中國南海。

    這將使宋插的“內海”構思進一步有了獨立出入口,完全脫離英國和荷蘭勢力範圍。

    由於三人名義上是萊茵東印度公司的僱員,所以他們確定的方案並不需要得到謝綰的同意。

    不過中南半島是謝綰推動殖民部確定的戰略方向,也是謝綰遊說議會獲得支持,所以他們還是在向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彙報此事時,一併抄送給了謝綰。

    謝綰收到這個彙報時,已經是1839年8月,他並沒有對這個方案評論太多,因爲距離太遠,只能選擇相信前方人員的決策。而且,此時清英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在5月,對清強硬但同時反對鴉片貿易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主動要求英國商人交出二十萬箱鴉片,滿足了林則徐的要求。他自己卻被怡和洋行的渣甸和馬地臣在倫敦罵成了篩子。

    6月,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清英關係緊張到了極點。

    7月,九龍尖沙咀村民林維喜因爲口角被英軍打死,林則徐要求按照清國法律,處死英軍一人,而義律按照英國法律輕判了事。

    此事終於成爲林則徐動粗的導火索。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廣州一切海外貿易,封鎖外國在廣州全部企業,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

    如果說此前林則徐的行爲合理合法有節制,從這天開始,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由於萊茵商人在廣州爲數不多的幾個商館也被強制關閉,宋插代表萊茵東印度公司通過廣州十三行向廣州知府提出抗議,但沒有得到任何回覆。

    此時義律擔心衝突升級,已命令香港、澳門的英國商人及其家屬登船,駛離海岸。

    同期,萊茵東印度公司艦隊也在香港臨時靠港,接走了所有從廣州和澳門逃到香港的德國商人。

    林則徐看外國人都溜上船,就進一步命令嚴禁村民供應英船任何日用品,並且派戰船封鎖英船,一旦發現上岸的外國人,一律就地正法。

    包括英、德等國船隻就此被林大人包圍在了九龍附近海面上。

    此時英國人二十幾條商船,只有一條小型戰列艦,反而萊茵東方艦隊還有八艘戰艦。

    不過,按照殖民部的要求,萊茵艦隊不允許和清國開戰。

    所以布魯默主動聲明自己並非英船,甚至英國人也證明他們並非一國,希望清國戰艦放他們離開,卻被清國戰艦以“時局不安,無法分辨”爲由,既不放人,又不上報,也不談判,在海上困了十幾天,幾乎水盡糧絕。

    到9月5日,布魯默實在忍不住了,與英國戰列艦艦長商議過後,計劃由英艦率先對清國戰艦開炮,萊茵海軍根據此前的萊茵在遠東行爲原則,適當協防,一起衝出包圍圈。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