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六十九章 外貿革
    廣州十三行的權責,具體來說,在外商與清國官府交涉,包括通關、驗貨、納稅時,必須由十三行作中介。十三行商是擁有壟斷中外貿易特權的商業組織,也是清政府與外商之間的媒介,兼有外交職責,即“以商制夷”。

    廣州十三行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受到外商的信任,但有些痼疾卻難以擺脫。當然問題的源頭在於清國自身。

    第一個原因,清國制訂的工商業政策,是以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爲出發點的。

    發展工商業,如果不利於清國的統治,則往往被認爲“好hào貨”,“貪利”而加以摒棄。因此,清國的許多工商業政策如果單從經濟上觀察,往往不可理解,但從鞏固清國的統治秩序上來考察,又自有其政治需要。

    同是茶葉運銷,由上海北運天津就可以經由海運,由上海南運廣州則不許經由海運。下海船隻,單桅的就准許出海,雙桅以上的就不許出海,等等。

    單純從經濟上考察,是講不通的。茶葉從上海經由海運到廣州,比由內陸翻山越嶺到廣州,時間和運費都有很大的節省,要擴大茶葉銷路,需要的是鼓勵海運而不是限制海運。至於雙桅以上的大船,載重量大,航行迅速,要發展海運,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限制。

    這些清國朝廷不是不知道。但它卻有更重要的考慮。在清國朝廷看來,上海以南的海面是外夷和姦商相互串通的危險水域,雙桅以上的大船,是“桅高篷大,利於走風”,最易偷漏的危險船隻。所以,這些都需要加以禁止或者限制,叫做“防患於未然”。

    第二個原因,便是壟斷帶來的利益層層盤剝,使市場失血,嚴重遏制了商業發展。

    在對外貿易方面,順治和康熙初期,廣州、福州經營對外貿易的商人都是有勢力的大商人;康熙中期,廣州、寧波、廈門還出現向朝廷納貢的所謂“皇商”,他們一來,“本地商人就嚇得不敢再出面做生意”。

    在這種背景下,康熙末期以後,在西方商人勢力集中的廣州,所有對外貿易,完全操於行商,即廣州十三行之手,主要進出口商品,全部由行商經營,禁止行外散商參加。

    譬如在清國對日本的洋銅進口貿易中,乾隆初期出現了爲數不多的所謂額商,他們自願先銅後帑先貨後款,不但不要先領帑本,而且願意代償原有官商的舊欠,條件是其他商人辦銅,必悉附額商名下。顯然,他們是擁有厚資的大商人,對他們說來,壟斷權的獲得比官本的領取重要得多。

    這種特權的獲得,前提必然是對朝廷的大量獻金和對主管官員的賄賂。廣州十三行扮演的就是這種角色,一方面他們努力維持自己的商譽,在契約精神層面非常完美,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深陷官商腐敗之中,欺壓自由商人。

    由於眼光的侷限,道光帝所理解浙江巡撫劉韻珂的“以藩制夷”,與上述“以商制夷”,在官商層面沒什麼不同,而多了一層招安南洋鎮軍事力量以抗衡洋人的意思。

    但謝綰授意鄒漢勳,向劉韻珂所提的以藩制夷之策,則另有深意。

    謝綰手裏的南洋鎮有兩個打破“官商體制”的利器,其一是與英國人自由貿易的南京條約,其二是南洋鎮的軍事實力。

    應該說在原時空中,英國人雖然握有南京條約,卻因爲無法深入干涉清國官場,所以依然沒辦法突破官商對洋貨的遏制,這導致鴉片貿易在鴉片戰爭後繼續增長。

    而謝綰卻相對更瞭解清國的頑疾,他要借洋人堅船利炮的威脅和暴力的手段,強行突破官商體制,這是他提出以藩制夷真正意思。

    南洋鎮進駐香港,接管廣廈福寧上五處貿易口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搖身一變,成爲包括南洋鎮商人在內的海外商人的保護傘。能夠通過公開法律保護的,絕對不傾向清國官府;不能通過公開法律保護的,就通過私下手段處理。

    期間,福州府想按廣州十三行舊規,向南洋鎮索取高額賄賂,被南洋鎮告上朝廷。

    朝廷輕描淡寫處理之後,反而引起福州府對南洋鎮的種種刁難。南洋鎮駐福州代表一怒之下,找了一些亡命之徒火燒福州府衙,殺了幾個直接肇事官員,把福州知府嚇個半死,事後掛冠而去。朝廷追責,南洋鎮拒不承認,也不配合調查,朝廷只得不了了之。此事導致一時間竟無人敢到福州任知府。

    直到浙江巡撫劉韻珂升任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纔算平息下來。

    此事之後,朝廷派劉韻珂對南洋鎮議定了每年的定額收費,無人敢再向南洋鎮索賄。

    第二件事便是允許各地商人到五口自由買賣商品,在能夠控制範圍內嚴查欺行霸市,官商勾結。

    南洋鎮壟斷了進出口之後,除官定關稅外,只收取較低比例的中介費。但仍然存在用暴力手段排他,從南洋鎮或外地客商手裏低價購進後,坐地起價的本地官商。

    已經和各地官府關係緊張的南洋鎮沒閒工夫處理個中關係,直接宣佈此種行爲非法,查獲一起就抓一批人,爲此各地被公開處刑、暗中謀殺的官商不下二十人,直殺得本地有頭有臉的商號甚至不敢同南洋鎮貿易,反而要從外地客商手裏進洋貨。

    南洋鎮這兩件事一做,進口商品從五個通商口岸進入清國內陸的價格立即跌了三分之二,出口商品價格也跌了三分之一。

    一開始朝中自然反對聲浪如潮,要不是剛剛被英軍和南洋軍的軍事力量給嚇怕了,道光帝恐怕早就下旨查封南洋鎮了。

    但一年以後,進出口貿易帶來的關稅加上南洋鎮上繳的中介費,竟比往年海關收入翻了一倍。這下道光帝大喜過望,數次傳諭嘉獎南洋鎮。這下滿朝文武無人再敢直接攻擊南洋鎮,頂多說些不痛不癢的南洋鎮行事孟浪。

    這種變化纔剛剛開始,但是已經開始潛移默化的改變朝野各方的角色和態度。

    首先是由於壟斷權不復存在,廣州十三行迅速衰落,伍秉鑑等人日漸成爲普通商家。但其實他們過去也深受官府盤剝之苦,如今還落得輕鬆,反而與南洋鎮關係不錯;

    其二是鄒漢勳被閩浙總督劉韻珂保薦,從正四品廣東按察副使兼驛傳道升任從三品福建轉運使兼海關道,正式接手廈門、福州兩處海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