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三百一十九章 援緬抗英
    不久之後,俾斯麥也獲得了一枚一等三品赤金地琺琅雙龍寶星勳章。他趁此機會,在北京拜見了領班軍機大臣愛新覺羅·奕。</p>

    時年二十三歲的奕是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弟弟。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之間猶豫不決,在臨死遺詔中才明確由奕詝繼位,奕封親王。</p>

    俾斯麥之所以有這個機緣,是訪歐團成員瓜爾佳·文祥極力推薦。文祥在工業建設工作中表現出衆,已拔擢爲工部郎中,成爲奕的心腹。俾斯麥率領的德國代表團在京時,與京中親歐派多有接觸,尤與文祥多次會面。時年三十六歲的俾斯麥和二十八歲的文祥相談甚歡,在工業發展問題上頗爲投機,由此文祥向奕推薦了俾斯麥。</p>

    熱心洋務,但對西洋不甚瞭解的奕也饒有興趣的與俾斯麥談了很多關於歐洲的話題,加上曾去過歐洲的文祥在一旁解釋,不禁嘖嘖讚歎。</p>

    俾斯麥見氣氛到位,便有意把話題扯到英國身上。他義正言辭的抨擊英國對清國的鴉片戰爭,又提及目前鴉片仍然在清國肆虐。奕血氣方剛,又是一人之下的權臣,被俾斯麥拿話一激,拍案而起,</p>

    “我勢必要把英國人轟出大清!”</p>

    俾斯麥連忙勸住奕,</p>

    “英國人軍力雄厚,非今日貴國可敵,貴國尚需發展工業,積蓄實力,此事須從長計議。不過,我國在歐洲與其周旋多年,深知英國人長短,願爲親王殿下謀。”</p>

    俾斯麥隨即給奕詳細解釋了鴉片貿易對英國的巨大利益,鴉片又來自於英屬印度,同時談到英國人爲英屬印度的擴張兩次侵略清國藩屬國緬甸的舊事。隨後說道,</p>

    “緬甸雖小弱,但其民剽悍,頗爲敢戰。若朝廷能支援緬甸,助其收復失土,想那緬甸國王定會效忠朝廷,與英國糾纏到底。”</p>

    緬甸人確實很能打,第一次英緬戰爭期間讓英屬印度付出了高達一千三百萬英鎊軍費,直接導致英屬印度的嚴重經濟危機。而緬甸領土緊鄰英屬印度鴉片主產區孟加拉,如果能夠讓緬甸收復失土,與英國人周旋,英國鴉片產量會受到巨大影響——英國對清國鴉片貿易每年有八百萬英鎊收入,若是能斷掉這條利益鏈,可以說是讓英國人斷一隻胳膊。</p>

    德國要砍掉英國的鉅額鴉片收入,清國要斷絕英國的鴉片貿易,在這一點上,德清兩國簡直有着天作之合般的共同利益。</p>

    奕聽明白了這一點,也覺得支持緬甸是個兩全的法子。他點頭道,</p>

    “先生所言極是。待我稟明陛下,定要拿出個援緬抗英的法子。”</p>

    俾斯麥站了起來,鞠躬道,</p>

    “親王殿下,敝國願全力以赴協助貴國達成此事!”</p>

    幾天之後,在文祥的幫助下,奕整理出一個摺子上奏咸豐帝,痛陳鴉片之弊和英國之害,又把俾斯麥的思路修飾成自己的想法,給咸豐帝做了一番世界知識普及。同樣年輕的咸豐帝對其父道光帝在鴉片戰爭中之敗也耿耿於懷,自然接受起來非常容易。</p>

    此時清國財政狀況已經遠好於原時空,頗有些大國氣象。軍機大臣中的華夷派大臣本來就看歐洲人和鴉片貿易不順眼,此時見咸豐帝想拿英國人開刀,無不大讚英明;而親歐派基本都被德國人拉攏,在俾斯麥和德國商人的溝通下,也順水推舟的站到皇帝一邊——在洋務問題上,清國朝廷呈現空前的一致。</p>

    於是一個德國人出技術、出資本,清國人做代理、出土地、出原材料,大搞軍事工業援緬抗英的計劃開始提上日程。</p>

    俾斯麥見他到遠東的目標進度有了質的飛躍,十分欣喜的給謝綰寫信匯報。謝綰並未多做評論——他也沒辦法做什麼評論,只是叮囑俾斯麥一定要注意戰略隱蔽,不要讓英國人太早發現。</p>

    清國方面負責與緬甸溝通工作的是雲貴總督恆春。</p>

    此人曾任刑部滿尚書,因犯事被貶爲雲貴總督。得知這個大任務後,覺得是個重返中樞的集會,也非常積極,立即召見了緬甸王國使臣。</p>

    緬甸的近代化改革雖然如火如荼,但國內保守勢力也十分牴觸。按道理說,緬甸的保守勢力更親近清國,是清國影響緬甸的重要通道。但恆春一心只想着朝廷的任務,不顧傳統關係,直接警告緬甸的保守勢力不得干擾敏東國王的改革。</p>

    隨後,清國一支使團從雲南進入緬甸,其中除了朝廷及雲貴總督的使臣之外,還有幾名扮成商人的德國軍事和經濟顧問。</p>

    敏東本來忌憚清國支持的保守派,在改革中束手束腳,還對清國有些腹誹。此時得知清國願意支持他改革,並支持他收復失土,也十分欣喜,對清國的使臣和德國的顧問恭敬有加。</p>

    不過,三國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矛盾,只是共同利益暫時掩蓋了而已。敏東趁着清國對他的支持,以反對改革的罪名對國內保守派大開殺戒,也清洗掉了親清勢力。</p>

    沒有了反對勢力,又有了德國顧問的指導,緬甸進行了更加大刀闊斧的軍事和經濟改革。相比宋插和謝綰因爲實力不足而在中南半島上分而治之,循序漸進的推進西化,緬甸在清國和德國的軍事支持下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西化非常激進,這使緬甸成爲這個時空中,在十九世紀中葉遠東地區西化最爲徹底的國家。西化大大提高了緬甸的財政和軍事實力,但這種早熟也埋下了農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也給清國培養了一個頭疼的敵人,這是後話不提。</p>

    不管清國和德國怎麼遮遮掩掩的實施援緬抗英戰略,英國人還是敏銳的覺察到了。英屬緬甸總管不安的給內閣去信,詳述了調查結果,建議英國對緬甸採取更加積極的進取政策,防止緬甸人的反撲。</p>

    英國內閣則從英屬印度、英屬緬甸、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的報告裏更嗅到了德國人存在的氣味。時任英國首相巴麥尊子爵並沒有太重視緬甸的動靜,倒是對德國人的問題更爲關注。他用手杖撥弄了下內閣會議室大辦公桌上鋪滿的文件,冷笑道,</p>

    “動作挺快啊……看來是時候給德國人一點顏色了。”</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