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三百二十章 意大利人的野望
    巴麥尊想到的是意大利。</p>

    此時的意大利,由數個王、公國組成,東北意大利則由德意志聯邦中的奧地利王國佔據。從1820年燒炭黨時期起,意大利興起了獨立與統一的浪潮。</p>

    1848年,在法、德爆發革命,同年,謝綰祕密邀請法國瑪麗女王逃亡至萊茵後,波旁王朝覆滅,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相繼成立。騷亂擴展至意大利,各國革命者強迫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其中,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驅逐了當時的德聯邦-奧地利統治者;羅馬則將趕走了教皇。</p>

    薩丁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託認定統一意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他宣稱“意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隨即向奧地利宣戰。</p>

    彼時德意志各聯邦都忙於處理內亂,奧地利不得不獨自面對這一問題。不過虎死不倒威,在1848年7月24日的庫斯托扎戰役中,奧地利元帥弗朗茨·約瑟夫·拉德斯基迅速將薩丁王國打敗,戰後雙方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給予威尼斯獨立,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p>

    不過阿爾貝託並沒有死心,在意大利革命繼續的背景下,1849年他又一次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但很快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阿爾貝託被迫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薩丁王國對統一意大利的第一次努力失敗。</p>

    隨後,本來在革命中與意大利共和派同氣連枝的拿破崙三世基於自身正統性的考慮,背叛了意大利共和派,選擇支持教皇驅逐佔據羅馬的共和派;奧地利趁機包圍威尼斯,逼迫威尼斯共和國投降,並恢復了對教皇國的控制。</p>

    至此,1848年革命引起的意大利統一之火被徹底撲滅。</p>

    不過,儘管前國王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薩丁王國卻並沒有完全放棄統一意大利的希望。1852年,卡米洛·奔索·加富爾成爲薩丁王國首相。他是位頗有手腕的意大利民族主義者,同樣具有意大利獨立、統一的野心。但是他察覺到僅憑薩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於是他開始謀求借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p>

    爲此,薩丁王國加入了不久前的克里米亞戰爭,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由於謝綰使德國成爲對俄戰爭北線的主導,從而使德國成爲主要戰勝國,意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完全被忽視。</p>

    英國首相巴麥尊現在想起了這件事,他決定用意大利給德國使絆子。而且,即使有把握挑起薩丁人對德國的反抗戰爭,老奸巨猾的巴麥尊仍嫌不夠,他決定再把法國人拉下水。</p>

    1857年初,加富爾與拿破崙三世會面,雙方同意對意大利境內的奧地利勢力聯合作戰。</p>

    按照協議薩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意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薩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爲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爲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p>

    此時倫巴第與奧地利是共主關係,君主都是奧地利新國王弗朗茨·約瑟夫。倫巴第的革命運動突然擡頭,使年輕的弗朗茨·約瑟夫和他的政府措手不及,連忙向德聯邦中央政府求援。</p>

    德聯邦康茨勒謝綰並沒有意識到這是英國人在後面搗鬼,他出於與茜茜公主父親一家的友誼,更出於對奧地利的支持,對此事比較關心。不過原時空中意大利北部獨立的事實,讓謝綰有點猶豫,所以他向奧地利政府建議在意大利境內少使用暴力,儘量採用行政手段引導,所以德聯邦派出三千警察,與奧地利警察一同進入意大利北部維持秩序。</p>

    於是奧地利人在處理薩丁王國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與革命者反覆談判,逐漸消弭了對抗烈度。這使加福爾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瀕臨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p>

    他當然不甘心就此作罷,背後的英國人當然也不願意不了了之。</p>

    不久之後,倫巴第地區的局勢再次猛然加劇。一羣暴徒衝擊了大區政府,造成了一些人員傷亡。弗朗茨·約瑟夫畢竟年輕氣盛,壓制不住怒火,他向倫巴第大區政府發出了要求立即平息暴亂的要求,奧地利政府也向薩丁王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其停止對倫巴第反叛者的煽動。</p>

    加富爾不僅拒絕了奧地利的最後通牒,還添油加醋的對奧地利羞辱了一番——他就是要刺激奧地利出兵倫巴第,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p>

    謝綰當然也注意到加富爾在媒體上對奧地利的羞辱。他立即意識到,這個被奧地利三番五次打敗的小國首相,不可能如此放肆,除非背後有英法的支持。於是謝綰給弗朗茨·約瑟夫連發了十幾封電報,請他剋制。</p>

    但謝綰還是看到了奧地利對聯邦中央政府關於其決定出兵的通報。</p>

    謝綰對此憂心忡忡,他已經隱約感覺到這背後並非只是針對倫巴第、奧地利,而是針對整個德聯邦。但此時他已經無法阻止戰爭。</p>

    怒氣衝衝的奧地利軍隊推進至薩丁王國邊境,卻吃了幾個敗仗,立即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中,甚至連阿爾卑斯山的通道都可能失去。</p>

    而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後,奧地利軍隊更是一瀉千里。奧地利軍隊在對法、薩聯軍的馬真塔戰爭中,被打得一敗塗地,奧軍只得從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三世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幾天之後,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這次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威尼斯邊境的要塞。</p>

    弗朗茨·約瑟夫意識到局勢不妙,此時想從戰爭中脫身卻不可能了。他不得不厚着臉皮再向德聯邦中央求援。</p>

    事已至此,謝綰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他已經完全清楚英國、法國在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p>

    繞是繞不過去的,在與戰爭部、外交部的同事們溝通之後,謝綰決定舉德國之力支持奧地利打贏意大利的這場戰爭。不過,謝綰還是希望儘量控制這場戰爭的範圍,它只能是一場在意大利境內的代理人戰爭。</p>

    隨後,謝綰派人與美國、俄國協調立場,希望兩國保持中立。美國人爽快的同意了德國的建議,而俄國人卻態度曖昧。謝綰大概也能猜到英國人在俄國人身上做了文章,在意大利的戰爭很可能會促使俄國人在東歐的冒險。</p>

    不能讓俄國人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想法,謝綰有了個大膽的想法——或許該讓歷史在這裏拐個大彎。</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