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漫步重生之路 >第184章 山水人物故事鏡
    然後張子健拿起地攤上幾塊銅鏡查看起來。</p>

    地攤上一共四塊銅鏡,其中三塊銅鏡尺寸差不多,巴掌大小,估計直徑不到二十公分,滿是綠色銅鏽,腐蝕的很嚴重,有的甚至缺邊少角,厚度不大隻有三毫米。</p>

    但是另一塊銅鏡卻完全不同,這一塊銅鏡是山水人物故事鏡,鏡面光亮呈銀白色,球狀鈕,做工十分精緻,看不到出土文物常見的鏽蝕斑痕,以及銅鏡特有的綠色鏽蝕包漿。</p>

    而且尺寸很大,直徑達到三十多公分,邊緣厚度估計有七毫米,重量很沉,將近二十斤重,彷彿新的一樣。</p>

    再看銅鏡正面幾乎沒有刮痕,很光亮,顏色是銀白色,依舊能照出人影來,如果重新磨鏡後完全可以當成新鏡使用。</p>

    銅鏡背面圖案分爲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畫爲背景的人物故事畫面。</p>

    在山腳下有一位頭戴席帽,身穿布襖的農夫手持鋤頭正在田間耕作,畫面左側是枝葉茂盛的大樹,樹下是兩位身着長袍的官員正指着土地說着什麼。</p>

    看銅鏡背面下半部分圖案爲一對雌雄鯉魚正在河水中相互追逐嬉戲,張嘴鼓腮,展鰭擺尾,掀起朵朵浪花。</p>

    張子健看到這裏想起來前世無意中看到過一期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文物節目《國寶檔案》中講述的就是這一面銅鏡。</p>

    記得電視裏介紹說是九十年代在龍江阿城地區一座金代貴族墓葬中出土並散落在民間,後來才被人發現,銅鏡出土時沒有鏽蝕保存完好,這在傳世的中國古代銅鏡中十分罕見,爲古代銅鏡中所鮮有,是不可多得的實物珍品屬於國寶。</p>

    電視裏又介紹說多年來出土金代銅鏡大約數千面之多,發現地點遍及大半個中國,甚至遠及韓國、東瀛和俄國的濱海地區。</p>

    由於受歷史條件侷限及當時民間私鑄鏡的盛行,發現的金鏡確實呈現着精粗不一、良莠不齊的現象,但其形制與紋飾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及審美意蘊。</p>

    張子健開始回憶自己所看過的文物書籍中有關銅鏡的介紹和鑑定信息。</p>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p>

    《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爲鏡。”</p>

    秦朝時期纔開始大量鑄造銅鏡,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p>

    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爲多,也有鍍金銀、背面包金銀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和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p>

    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繩,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p>

    直到明代末期開始以玻璃爲鏡子,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鏡開始大興於民間,但直至民國初年國內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鏡爲鏡子的。</p>

    在古代銅鏡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同時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有名的銅鏡均是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p>

    同時古代一般用銅鏡殉葬,取其照耀幽冥的意思。</p>

    現在所得到最古老的銅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製作極爲精巧,且有嵌鑲珠寶的。</p>

    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銘文一般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和宜官鏡等。</p>

    中國的銅鏡發展大致分成幾個階段,早期是商周,開始流行是春秋戰國,鼎盛是漢代,中期是三國、晉、魏和南北朝,繁榮是隋唐,衰落是五代十國、宋、金和元等幾個階段。</p>

    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和安徽爲最多,但現在各地均已挖絕。</p>

    宋代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反映在銅鏡工藝發展上又出現了一個小高潮,但由於銅的產量所限,宋朝和金朝銅禁比較嚴,加上銅鏡的用量大,故宋鏡和金鏡鑄造得比較薄,合金工藝趕不上唐代。</p>

    銅鏡進步主要表現在裝飾藝術上,宋代世俗地主階級、士大夫階層經過唐代繁華的社會之後,審美轉向了對山水花鳥的自然界,是宋代美術上山水花鳥畫興起的主要原因。</p>

    因此現在看到宋鏡的裝飾題材中多爲寫生畫的纏枝花草、鳥獸魚蟲、山水樓臺和小橋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隱居者”。</p>

    這些題材用精細的浮雕,追求真實的美感表現出來,毫無神祕的氣氛,猶如從社會生活或自然界錄下的一個個鏡頭,或者說是畫家一幅幅寫生畫。</p>

    這樣的裝飾是中國銅鏡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顯示了強烈的時代感。</p>

    有的鏡上鑄有印記、鑄鏡作坊、年月、姓名和州縣檢查官記等,表明宋代不僅有官辦鑄鏡作坊,而且民間鑄鏡作坊也很多。</p>

    元明時代的銅鏡沿用宋鏡風格,不但沒有發展而且趨於衰退,可以說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尾聲。</p>

    而與南宋對峙的金代積極吸收漢地文化,在銅鏡製作上異軍突起,雖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創新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p>

    一方面繼承了漢唐裝飾藝術的特色,在工藝上使用“鐵線銀絲”法,採用地紋或銘文裝飾,及圖案化構圖方法,在題材上神禽瑞獸、花草仙人兼收幷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繼承中不泥古,不雷同,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並能積極汲取其它藝術門類的長處,不斷豐富自身的題材和表現手法,最終使銅鏡藝術擺脫了宋代以前銅鏡構圖造型圖案化、題材內容神祕化和數千年來變化不大的格局,走上了創新之路。</p>

    其中以魚紋入鏡尤以金代銅鏡中的魚最爲寫實豐滿生動,配以水波、漣漪和花草,盡顯吉祥歡樂情趣,格外招人喜愛。</p>

    後世的考古發掘專業一般會將銅鏡作爲斷代的大標準器,每個時代銅鏡都有其鮮明的特色。</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