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之帝國崛起 >第十一章 父子議政
    “唔”,弘治帝沉吟了一會,並未解答,反而問朱厚照找到答案了沒有。

    “兒臣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父皇斧正”,朱厚照稍微整理下思路,“先說說我朝的稅收政策,我朝的稅收主要由田賦和商稅組成,田賦十稅一,商稅是三十稅一。兒臣思考田地的產出大致相同,十稅一是合理的。但商稅兒臣認爲不合理,這裏商人兒臣覺得要具體分開,一種是生產的商人,一種是買賣的商人。就像兒臣,在西山開作坊,搞生產,這個是要有生產費用的。買賣的商人基本做的就是無本生意,他們主要是左手買進,右手賣出。比如現在加盟奇珍異寶閣的那些商人,他們在兒臣這裏買進貨物,轉手賣出去給別人,他不用生產,只做買賣。這兩種商人按照三十稅一納稅,兒臣覺得不合理,但不可否認,兩者納稅都太低了”。

    朱厚照喝了一口茶,繼續說:“爲什麼不合理呢?還是拿兒臣來說,兒臣的作坊生產一面紅木鏡,所花的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費用,大約三十兩一面”,說到這裏,朱厚照下意識的瞟了弘治帝一眼,但弘治帝彷彿沒有反應,只是不可置否的點點頭。“但兒臣賣五百兩一面自有我的道理,首先是試驗費用,其一是做試驗誰也不知道要試驗多少次才能成功,其二是試驗和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損耗,比如玻璃燒製次品多,最後是工匠的費用、店鋪經營、店鋪人員的費用。”。

    “說正題,爲什麼覺得商稅過低”?弘治帝似乎沒什麼耐心。

    朱厚照吞了吞口水:“父皇,成本三十兩一面,賣到五百兩一面,如果說三十稅一是按照五百兩收稅那還好說,可我朝收稅是按成本收稅,也就是我賣一面鏡子納稅一兩銀子,扣除成本和稅費,我淨賺四百六十多兩,就算扣除不可預見的損失,保守估計我都有四百兩的純利潤”。

    弘治帝思考了一會,用眼神鼓勵朱厚照繼續說下去,“父皇,我朝稅收從太祖開始就以田賦爲主,但田畝數就這麼多,即使每年增加畝數也增加不了幾個稅收,商稅又少,商稅爲什麼少?輕商賤商!爲什麼輕商賤商就不說了,兒臣還是說稅收,打個比方,農民耕種,獲得糧食,除了自家喫以外,還多了很多糧食怎麼辦?古時候是以貨易貨,大家互相交換所需的物資。現在只能賣給商人,通過商人把這些多出來的糧食賣給需要的人,這樣糧食就成了商品,商品需要流通才能產生效益,在這個流通過程中,所有人都得利,百姓通過賣糧獲得銀子,商人通過買賣賺取了差價,買糧的人能喫飽了。但唯獨朝廷沒有得利,朝廷在這個流通過程中有什麼作用呢?監督作用,監督買賣公平公正的交易,不準強買強賣,監督商品的質量,監督交易價格等。如果百姓賣糧以次充好,商人吃了虧,那就要請官府裁決”。

    “官府的人哪裏來的,朝廷派來的,官府的人也要喫飯,但他又不耕田又不生產,他怎麼生活?朝廷要給他發俸,以此養活全家。朝廷不發俸他們還願意來做事嗎?肯定是不願意的。但朝廷也沒有產出的,發給官員的俸哪裏來?於是就有了稅收,百姓耕種要納稅,商人買賣也要納稅。”朱厚照說着說着,怕弘治帝沒聽明白,突然扭過頭對劉瑾說:“去跟掌櫃的要筆和紙”。

    等劉謹把筆和紙送來後,朱厚照在紙上畫了一個小圈,註明稅收,又畫了兩條支線,田賦和商稅,各自注明現在的稅率,“兒臣認爲,田賦十稅一目前是合理的,但兒臣也認爲按照現在的田畝數,田賦實際是沒收齊的,比如皇莊、藩王屬地、士紳家族的土地,因爲我朝優待士紳,就導致很多百姓爲了逃稅而把田地掛到士紳名下,這就是我朝田賦爲什麼田畝數增加了,田賦反而沒有增加的緣故。這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商稅,之前兒臣說過了商稅太低,兒臣也打了比例,在整個商品流通過程中,商人得利最豐厚,但納稅最低,明顯是不合理的,比如現在交了加盟費的那些商人,他們不用生產,只需在兒臣這邊提貨,紅木鏡五百兩一面,轉手八百兩賣出去,純利潤三百兩。因爲稅費在兒臣這裏已經交納了,他們不需再納稅,扣除運輸成本,純利潤至少二百兩”。朱厚照在紙上邊寫邊畫。“兒臣研究後,認爲商稅應該分開兩種,一爲生產稅,以商品的製造成本納稅;二爲經營稅,以市場的交易價格納稅。像兒臣的作坊,首先要交生產稅,十稅一。生產出商品後兒臣開店銷售,就要繳納經營稅,十稅三”。

    弘治帝有些不解,“按你所說,如何保證商人不逃稅,就比如生產商品,爲了逃稅或少交稅,故意把成本說低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