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綜]母儀天下 >第37章 馬皇后
    朱元璋回來了,他這次回來自然也是有事。他之前去了一趟長安,原本打算遷都長安的,結果一看,心都涼了!

    長安如今這個情況,其實是比較糟糕的,風沙很大,人口也不夠多,幾經戰亂之後,長安城如今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萬國朝貢的長安城了。最重要的是,這裏的土地不夠肥沃,朱元璋是鳳陽人,他從小就受夠了家鄉人年年逃荒的事情,如今一看,長安附近居然也差不多,這種地方,哪裏養得活多少人口呢?

    朱元璋不得不打消了遷都長安的主意,大都被攻佔之後,又有人建議他遷都大都,不過朱元璋心裏頭也有些想法,大都幾代都是胡人的都城,這讓朱元璋覺得有些不舒服,他琢磨了一番之後,決定回來跟舒雲商議一下。

    舒雲幾乎是條件反射地說道:“當然是大都啦!”舒雲那個時代,都已經習慣了京城就在北邊了好不好!說實話,應天作爲都城雖說也可以,但是,這裏太過繁華富庶了,時間長了,也會消磨志氣。

    當然,其實北方也有北方的壞處,比如說氣候不夠好,那邊還容易地震,也有沙塵暴什麼的,不過,那些是可以改變的,舒雲覺得,趁着現在,完全可以慢慢恢復植被和綠化,現在沙漠化沒有那麼嚴重,自己有生之年還是可以實現青山綠水的。

    朱元璋頓時一愣:“我以爲,你會喜歡南方!”

    舒雲搖了搖頭,說道:“我看史書,定都應天的朝代雖說不少,但是卻總是偏安一隅,就算一開始有北伐之心,慢慢也被消磨。草原上,從狄戎到如今的蒙古,一胡滅,又有新胡生,應天這邊終究太遠了,若是胡人有什麼異動,都不能及時反應!最重要的是,江南百姓之前之所以一心北伐,是因爲有切膚之痛,可是,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呢?”

    朱元璋聽着,也是默然了!舒雲喜歡給朱標講史書,朱元璋史書也看得很多,偏安一隅的朝廷很多,但是,真正北伐成功的,果然一個也沒有。

    三國的時候,最有可能統一三國的就是魏國,蜀國北伐不光沒成功,還幾乎耗盡了國力,東吳那會兒乾脆認命了。東晉喊着北伐了那麼多年,最後一直到滅國,都沒什麼動靜,劉裕北伐也是半途而廢,南北朝那會兒,南朝即便是國力強盛的時候,北伐也沒成功過,楊廣放棄了關中,退居江都之後也亡國了,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就更別提了,南邊的幾個小國家,最晚亡國的也就是南唐了!等到南宋更別提了,一提就讓人窩火。

    這麼一想,朱元璋也是悚然一驚,沒錯了,南人雖說不能說是荏弱,但是日子過得太滋潤,他們在自身沒有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是真的沒多少勇武之心的。

    “秀秀說得是,果然應天這裏,不適合做京城!”朱元璋想想,又覺得江南這邊這麼有錢,放棄這邊,那些奸詐的商人會不會搞事啊,不過想想朱元璋又覺得自個多心了,怕什麼,誰敢搞事,就讓他們試試自個的刀夠不夠鋒利!

    朱元璋想想還是有些不甘心,不過最後只能安慰自己,大都雖說是韃子的都城,但是從遼人開始,就幾代經營,那邊皇宮什麼的,都是現成的,不像是應天這邊,回頭還得大興土木。

    不過,朱元璋還是琢磨着,回頭還得找劉基問一下,劉基對於風水堪輿什麼的頗爲擅長,得問問他,到底將帝都定在什麼地方比較好。

    風水這種事情,要說科學,也挺科學的,無非就是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至於說什麼王氣,龍氣這種事情,舒雲還真是搞不清楚。只是,國運這種事情,舒雲覺得其實還是與國力有關,政通人和,安居樂業,國運自然不會差,要是民不聊生,那麼,再好的風水又有什麼用呢!

    之前朱元璋一時興起,想要建都鳳陽,就是被劉基勸阻的,鳳陽這種地方,壓根就沒有建都的條件啊,地方小,窮,人口數量也不多,這種地方做國都,立馬就將大明的檔次拉低了。

    劉基是元朝的進士,當過好幾次官,這對他來說,其實也算是一個污點,朱元璋稱帝之後,劉基也就是被封了一個誠意伯,當然,其實這已經算是不錯了,因爲劉基沒有真正的戰功,他之前就是個謀士,要不是幾次謀略都頗爲中肯有效,這個伯位也是下不來的。

    實際上,因爲舒雲的存在,真正受到影響的反而是李善長,李善長原本在朱元璋那裏的定位就是蕭何一樣的人物,原本朱元璋對外征戰,梳理內政什麼的,大多都依賴於李善長,這也導致了李善長編織出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各種親戚,同鄉什麼的,都被李善長安插到了不同的位置上,這纔是後來他的取死之道。

    問題是,比起李善長來,舒雲上輩子雖說不是搞實業的,卻是搞金融投資的,加上後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帶來的見識,她掙錢搞內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長強多了。所以李善長這輩子雖說也撈了個國公的位置,但是這個分量就差太多了。

    劉基說是儒家出身,實際上,他的觀念比較傾向於法家,他當初在元廷做官的時候,見識的糟心事實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員,便是那些漢人官員也差不多一路貨色,所以,劉基對什麼道德修養壓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稱王呢,他就建議朱元璋建立法制,嚴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對於劉基的建議還是非常贊同的,朱元璋自個也打心眼裏不相信當官的會有幾個有什麼操守,一個個就是嘴上說得好聽而已,所以,劉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還是監察御史。

    這位也算是個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種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實頗爲擅長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對他還是比較看重的。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朱元璋作爲一個皇帝,有些想法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時候嘛,大家都是老兄弟,咱們可以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喫肉,但是現在呢,朱元璋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比如說,他需要漸漸讓那些老夥計退居二線,提拔新的人才上去了!

    這倒不是過河拆橋,卻是爲了給君臣雙方一個退路,說白了,歷朝歷代,功高蓋主的,有幾個有好下場了,天下安定了,功臣們也該功成身退,給別人一點發揮的空間,免得回頭指手畫腳次數多了,皇帝就不樂意了!

    尤其,朱元璋可用的人多了,他如今也看得出來,當年那些老兄弟裏頭,哪些人的確是忠心耿耿,哪些人一直有着私心。朱元璋原本就有些多疑,尤其還出了個朱文正的事情,自個親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況是其他人呢?所以,朱元璋現在,已經開始琢磨着如何給這些自以爲有着從龍開國之功的功臣們討個籠頭了!而劉基的建議,卻是正好合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做了打算之後,乾脆叫來了劉基,開始詢問劉基關於建都的事情:“劉愛卿,如今大都已下,燕雲十六州也已經光復,中原重新落入我漢家之手,只待剿滅殘元,即可重定我漢家不易之基,愛卿以爲如何?”

    劉基趕緊吹捧道:“陛下提三尺劍,區區十一年,就得以驅逐韃虜,恢復漢家天下,實乃天命所歸!”這話倒也不錯,朱元璋從一個快要餓死的和尚,走到如今這個地步,簡直是個奇蹟。可以說,歷朝歷代,得國之正,就沒有超過朱元璋的,這裏頭真的充滿了一些巧合與天命的味道,這也是爲什麼洪武年間,朱元璋屢次掀起大案,卻並沒有真的造成朝堂上多少震盪的緣故,一方面他的確愛民如子,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崛起,讓人真的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朱元璋對此非常得意,他也覺得自個挺牛叉的,不過,他還記得自個找劉基來的正事,乾脆說道:“劉愛卿精於風水堪輿之術,又精於術算曆法,大明如今剛剛開國,這建都之事,朕一時間卻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說着,朱元璋命人拿來輿圖,上面圈定了幾個地方,應天,長安,洛陽,開封,還有大都。

    劉基一開始的時候,還擔心朱元璋又突發奇想,還想要讓鳳陽做都城呢,老實說,那裏做皇陵都嫌風水差,更別說做都城了!這會兒看到輿圖上頭圈定的地方,劉基頓時鬆了口氣。

    輿圖上的地方,都是之前各個朝代曾經建都之地,劉基也是考過進士,還曾經四處遊歷過的人,去過的地方不少,這會兒微微沉吟一番,終於說道:“臣以爲,還是洛陽與大都更爲妥當!”

    洛陽的確是個好地方,那裏是中原腹地,依山傍水,經濟繁華不說,周圍幾重關隘,要是有外敵入侵,便有足夠的緩衝餘地。當年趙光義說什麼江山在德不在險,阻止趙匡胤遷都洛陽,結果到頭來,趙光義的子孫倒是一直留在開封這個四面平原,還老是被汴水倒灌的地方,卻是直面金人騎兵,落了個慘淡下場。要是在洛陽建都,就算皇帝比較廢物,好歹憑藉着地利,也能多支撐幾年。

    至於大都,劉基反而有些不看好,同樣是那句話,建都大都的,都是胡人政權,雖說在劉基看來,那裏的確也有龍氣,但是,劉基總覺得心裏頭有些看不過去。當然,嘴上劉基還是將大都的優勢說了一番,並沒有故意貶損。要知道,比起漢人來說,胡人其實更相信天意,做什麼事情都要占卜,都要請神,大都能夠被幾個胡人朝廷看重,自然也有其優勢所在。

    朱元璋聽完劉基的話,他揮了揮手,讓劉基退下,自個低頭沉吟起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