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羽 翠(附《佛說八大人覺經》8 多聞智慧覺)
    羽翠

    羽翠明天就要嫁人了。

    她,不笑,不哭,不打,不鬧;碰到好友,仍說那句話: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羽翠讀過很多的書,正式的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不正式的是從瓊瑤到岑凱倫,從三毛到尤今,直到最流行的梁鳳儀。但她卻常說: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出路,她要去學繡花,卻被老父一句話罵到裁縫學習班,踩那鐵疙瘩。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女友,她愛一個打工仔,卻被老母一瞪眼嫁到卡車司機家,明天就要走。

    聽說那司機家房大門高,卡車也進得去。至於那司機,聽說最顯眼的是那身打扮,全副武裝,總價壹仟叄佰染拾陸元壹角染分,訂婚時司機用電子計算機器算給羽翠親眼看的……

    又聽人說,司機太窮,窮的只剩下錢了。

    而羽翠家太富,三男一女,三男人高馬大,等媳婦進門,一女羽翠價值千金,三男等一女之價格。

    羽翠轉念一想,犧牲我一個,幸福三個哥,也值!

    反抗,她沒想過。

    書裏的反抗,畢竟是書裏的。

    今夜,羽翠找了個火爐,關上門。

    把一本本瓊瑤先燒個精光。

    接着燒岑凱倫小說結局一章。

    再燒三毛的封面與封底。

    至於尤今與梁鳳儀的,用裁衣剪破壞成一片片,小小的。

    焚後靜坐,喃喃自語: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一直等到天大亮,一夜如此。

    羽者,羽毛也;卒者,死也。羽翠不想死。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醫家多解釋爲,天道,聖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欽佩、佩服它。

    謬之千里!關鍵在這個“佩”字,讓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佩”是會意字,從人、凡、巾,本義是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佩,大帶佩也。——《說文》),做爲動詞使用時,也多以佩戴裝飾品有關(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聯繫到“聖人行之”,那麼,“愚者佩之”其實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說只是將它當作一種裝飾品而已。比方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說起宗教、說起修行,那是一個口燦蓮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爲,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愚者!

    再進一步往深裏想,“行”字無論是做爲修行或者行動講,都明顯具有一種自覺性和主動性,那麼“佩”呢,做爲裝飾品在行動中處於什麼狀態?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的舉手投足、或急或緩,它是不是都被動地亦步亦趨,被我們任何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晃動着、搖擺着,甚至是翻滾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現在我們應該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天道這個東西,聖人會主動地去感悟它,並遵循它的指引主動修行自己,而愚人則是被動地、渾渾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滅的境地。用當代流行的話語來說,聖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與地位無關,與財富無關,只與一種靈性的覺悟有關。

    最後,簡單說一說“聖人”、“愚者”,關於“聖人”,我們在《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專門闡述,這裏不再贅述,簡單來說,聖人是我們凡夫俗子在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無論是聖人還是愚者,在這裏應該都是一種泛指,因爲,如果非要對人進行粗暴分類,至少還可以有賢人、常人介於聖人與愚者之間,所以,我覺得,這裏的“聖人”可大致理解爲修行的人,而愚者則是餘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謂“修行”的人呢,我是這樣理解的:相信一種先驗性的、非物質的存在,它纔是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負罪而生的,我們一生所有的思想與行爲,都似赴一場趕考,爲的是下一次輪迴開始前的那場“審判”。事實上,這種來自於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裏,我們修行的關鍵,就在於與這種能量建立溝通機制,並通過它參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約束自己、一心向善,從而提升整個人生之格局,且影響下世。

    附錄:《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08多聞智慧覺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覺悟多聞智慧覺

    在佛教中,獲得智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勤修戒、定、慧三學,增長智慧;另一種途徑爲通過“聞、思、修”的次第修學,本經中所說的獲得智慧的方法即爲這一種。

    聞思修

    “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三個次第,首先是聞慧,指通過聽聞佛法、研讀佛典等方式,由此可知曉佛法奧義,獲得“聞慧”。次則由聞而思,所謂“思”就是對所聽聞的佛法義理思索理解,由此獲得“思慧”。再次則依思慧繼續修行,通過持續的修行實踐,證得“修慧”,以修慧斷盡煩惱,證得道果。

    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證這樣循序漸進的修學,逐漸開啓智慧,是一個修學者獲得智慧的基本途徑。修學者一旦具有智慧,就會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常以佛法道理說服一切衆生,成就無礙辯才。

    作爲一個發願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要能夠根據衆生根性的不同,善巧方便地去度化一切衆生。但“若欲度他人,自需有方便”,只有具足了“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這些必備條件之後,然後才能應機設教,使一切衆生證得無上菩提之樂。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