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海在和屈原互相介紹後,倒和普通人見面一樣,寒暄了一番。

    兩個人的談話內容從洞庭湖開始,內容開始從附近有什麼好喫開始聊起。

    伏海的見識,可不是現在一個屈原能比的。

    前世的信息轟炸,和他來到春秋之後嗎,也有不少的經歷。

    就他接觸那些人,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接觸到的。

    其中的諸侯,在史書上都有名字。

    范蠡和文種,在以後的人們口中,也是口耳相傳。

    所以,

    屈原很快就改變了自己隨意的態度,主動和伏海攀談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說起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的理想和他的楚辭一樣,顯得十分的華麗。

    伏海在這個過程中,也瞭解了屈原的一些經歷。

    楚國被排除在中原諸國之外,實際上卻是很包容的。

    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速來是全盤接受。

    在這個過程中,屈原也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了自己的思想。

    其實,

    古人傳播自己思想的方式有些簡單,就是在都城中追查一個地方,直接抒發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爭論。

    隨着這些說法傳播出去,提出這種說法的人逐漸也會有名聲。

    特別是在家族背景的幫助下,很快就會出人頭地。

    屈原就是這麼一個年少成名的典範,在出名後,很快就被楚懷王看重,並且安排在了大夫這個位置。

    這個位置是很不錯,但能不能做成事情,其實很多時候取決於君王的態度。

    君王卻都不是都有這麼有魄力的。

    至少楚懷王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很容易被人影響,所以屈原在大夫的位置上,也如同一件美麗的衣服,放在衣架上一樣。

    這只是證明了楚國尊重人才,但實際上這個人才有沒有用,卻是另外一回事了。

    甚至,

    在楚懷王死後,楚頃襄王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典範。

    他只想着享樂,壓根看不見楚國的危機。

    特別是現在楚國,權力逐漸平穩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想看見改革,想看見自己的利益得到損害。

    這和幾十年前不一樣了。

    吳起在楚國的時候,因爲新土地的出現,楚國從而出現了很多的貴族,讓權力出現了新的鬥爭。

    在吳起死後,那些老貴族也死掉了不少人,出現了權力的空缺。

    蛋糕在分好了,新老貴族就達成了和平。

    所以,

    所有人都在壓迫百姓,肥碩自己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了下去。

    楚國現在看起來不錯,實際上百姓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屈原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

    現在外面還有危機,楚國內部不應該出現這麼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應該解決。

    他不厭其煩地在楚頃襄王的面前談論着自己的想法。

    楚頃襄王在受到秦國的打擊後,就想着當一條鹹魚,當然不想讓屈原教他做事,就把屈原趕得遠遠的。

    屈原在這個問題上,卻還想着,楚王能再次把他招回去。

    他想着,楚王在遇到了挫折後,應該會想起他。

    伏海看着已經是老人的屈原,有點不忍心揭破他的理想。

    屈原這個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招回去了。

    他是以前的楚懷王的臣子,在說話方面有權威,有的時候楚頃襄王都不得不考慮屈原的話。

    也就是說,哪怕拒絕,都要說上一句好聽一點的話。

    所以,

    面對這麼一個壓在自己頭上的存在,楚頃襄王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理由,把屈原推得遠遠的,就不會讓他回來了。

    這都是屈原的一生太過勝利了,纔會存在這種幻想。

    吳起就不會有這種幻想。

    他在被老貴族暗算的時候,選擇把箭插進楚悼王的體內,和老貴族同歸於盡。

    屈原明顯是沒有從吳起的身上學習到那一種血性。

    他只能在詩歌當中,抒發自己的情緒。

    伏海在和屈原交流後,想到後後世的另外一位詩人李白,兩個人有這麼一些相似性。

    而在這個交流的過程當中,伏海又瞭解了屈原的特殊之處。

    如果說孔子是儒道的開啓者,屈原就是在詩歌這一道的傳承者。

    在詩經之後,屈原讓楚歌的名聲越發的輝煌。

    伏海沒有在屈原展現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在一些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在他看來,屈原畢竟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他沒有能力改變很多東西。

    有可能不是屈原不懂所謂的人情世故,他知道,所以他選擇在理想中迷醉自己。

    伏海沒有覺得自己需要揭穿這麼一層窗戶紙。

    不得不說,楚辭十分的優美。

    如果他來吟誦楚辭,真的能引動楚國的那些所謂的神明。

    這個時候,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神話。

    楚國和其他國家的神話,都有點不一樣的地方。

    楚國的歷史,雖然沒有已經消滅的越國這麼的悠久,但也有幾百年了。

    在這麼久的香火和薰陶下,所謂的湘君、雲中君這些神明,在楚國已經出現了一些雛形。

    伏海在遇見屈原後,沒有交談一次就離開,反而通過去屈原好好的理解了楚國。

    在這期間,他也通過自己的見識,給屈原享受了下美食。

    伏海和屈原相處的時候,還認識了一個小孩子。

    這個孩子有個著名的名字——宋玉。

    在未來,他有一個名篇,叫做《登徒子賦》。

    宋玉的人生會和屈原很像,甚至是翻版,伏海現在看着這一老一少的相處,會覺得歷史是不是一個鏡子。

    不過,

    通過屈原的口,伏海對楚國的情況十分的清楚。

    楚國現在就像是一個大公司,只有貴族擁有這個公司的股份。

    哪怕楚國打敗了一個地方的人,也會把那個地方的人變成貴族,從而進入這麼一套系統。

    所謂的貴族,擁有着完全超越楚國這個國家的系統。

    以伏海的角度看,這和前世的那一個鷹國很像。

    表面上,統治那一個國家的是政客,實際上,統治楚國的是那些勾結在一起的楚國貴族。

    可以說,楚國強最強大的不是那些軍隊,而是那些貴族。

    現在那些貴族,就像無處不在的幽靈,逐漸的同化現在比較強大的秦國。

    打敗敵人的方式,不一定要和敵人一樣強大。

    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把敵人的水平拉到自己一定的層次。

    和老子的無爲不就是沒用一樣,壞的東西,也不就是用不上。

    伏海在瞭解這些後,知道屈原早就知道了楚國的命運。

    明明知道命運的軌跡,依舊苦苦的掙扎,這也許就是理想的死亡。


章節報錯(免登陸)